□笑蜀
26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进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行了一种智慧而且进取、积极的双轨制:旧体制(存量)继续维持,以避免过度的震荡、减轻转型期的社会痛苦;新体制(增量)则逐渐生长,新旧两种体制虽长期并存,但以增量逐步消解乃至取代存量。但正如一批学者最近所提醒的,近年出现了一种逆向双轨制。跟改革初
期的双轨制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经济时代各种强势集团为固守和扩张其既得利益而借助其所拥有的行政特权人为安排的结果。所谓“名校办民校”,则是逆向双轨制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所幸广东省教育厅首开先河,对此采取严厉控制措施。
“名校办民校”,问世之初即遭遇非议。尽管它的存在不无理由,比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比如探索多元教育模式等等,但仍不足以抵消其严重危害:它加剧了中国民办教育颓势,影响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发挥其法律效力。本来以为“民办教育的春天来了!”但事与愿违,仅隔一年,就被著名民办教育投资人任靖玺先生形容为“哀鸿遍野”,而他本人黯然挥别他一手创办的曾有“中国民办教育第一品牌”之誉的南洋教育集团。
早在1994年,教育行政部门就已开始进行“民办公助”和“公办民助”的试验,小步推进部分公立学校进行所谓“转制探索”。这在一定范围取得了效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化公立学校教育资源为权力关系人私人教育资源开了方便之门。而近几年来,“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名校办民校”,公办民校几乎以一比一的比例爆炸性增长。这种爆炸性增长的背后,则是真正的民办学校雪崩般的相继陷落。公办民校的如火如荼建立在真正的民办学校的废墟之上,套用一句古诗,真可谓“一校功成百校枯”。公办学校一方面凭借其所谓公办名义,汲纳优质国有资源,占尽计划经济的便宜;一方面又挟权力和资本的双重优势,轻松击败纯粹民间资本举办的真正的民办学校,占尽市场经济的便宜。
在这样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只有部门意志、部门利益在起作用,而很难看到公共意志、公共利益的蛛丝马迹。教育原本不同于别的任何领域而最富公共性,从横向上说,教育牵涉到几乎每个孩子每个家庭;从纵向上说,教育牵涉到几代人。有关教育的决策是最典型的公共决策,攸关最大多数人、攸关我们民族最长远最根本的利益。“名校办民校”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遏制,无疑将从根本上贻误我们民族的未来。
所幸的是,这种可怕趋势正在被套上龙头。报载,近年广州市、广东省两级政协的许多委员,以及民盟广东省委、民进广东省委,均在严密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多次上书,陈述“名校办民校”的严重危害,吁请调整教育政策,以还原教育的公平性。广东教育当局择善如流,积极回应,近期郑重宣布:将对“名校办民校”采取严厉控制措施。公办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一律不再以小区配套学校作为试验项目,公办学校所办的民办学校必须与原公办学校分离,教育审计部门将把这类民办学校纳入审计范围,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增值管理。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是民间与政府良性互动、公共意志影响公共政策走向的一个范例。作为“教育地产”的发源地,广东公办民校其实已相当普及,严厉控制公办民校,对广东教育当局来说意味着巨大损失,颇有壮士断腕的气概。在既得利益力求自我固化和扩张之今日,这么做是需要识见和勇气的。
突破逆向双轨制的藩篱,或许自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