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性教育的缺漏到底该由谁来填补(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5/09 10:08 北京青年报 | ||||||||
性教育缺漏到底该谁填补 据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日前联合报道:不久前,在吉林省长春市,有一位18岁的少年开办了一条“性热线”,在热线里,他以开办青春期性心理咨询热线的方式,和他的同龄人一起大声谈起了性,交流起了少年们内心的那份青春期秘密。
这条热线的开办,让这位18岁的少年处于一个是与非、喜与忧的风口浪尖上。肯定者和非议者皆有之。 专家指出,我们可以质疑一个刚成年的年轻人开这样一条热线的初衷,也可以怀疑它真正可以起到的积极引导效果,更可以检查我们目前在热线开办设置上的随意现象;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回避,就是为什么这样一条在成人世界看来不可理喻的热线,在同龄人眼里以“火爆”的方式凸现认同?为什么孩子本该由成年人嘴里得到的性知识必须得转经他途?我们的社会在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上,是否应该更多关照一下自己的责任? 青春期性教育太薄弱应该有人呼吁 “青春期性教育太薄弱,应该有一个人出来呼吁了”。这是长春市18岁少年李童开办性心理咨询热线的主要原因;而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童认为许多问题已经出现在这个年轻人的群体。李童认为造成一些学生过早发生性行为并由此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青少年性教育的缺乏。学校在开设这些性教育课程时候那种欲说还羞的做法,可以感觉到对于青少年的性教育,多少有些薄弱;也正因为如此,李童的青春期性心理咨询热线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空间。 “质疑对我来说是一种变相的鼓励,既然你选择了,就要学会承受。”这是李童对自己的一个鼓励,因为热线的开办并不顺利,从一开始,李童就遭遇到许多的反对与质疑,而这些质疑与反对首先就来自身边的亲人。 李童不仅没有放弃自己办热线的想法,还干脆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为此愤怒的父母将李童留在了长春而到外地打工去了。 此时热线的作用,也遭到了广泛的质疑。面对众多的质疑与反对,李童还是坚持开办了这个热线,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宣传自己的热线。李童的执著最终感动了他周围的人,他的小姨给了经济上的援助,还把自己的房屋腾出来给李童开办热线。 李童原来所在学校的班主任董仁龙老师也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支持,董仁龙老师说:“在社会上也有这种反映,有人认为他是不务正业,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什么叫正业啊?他能够研究一些科学问题,这就是正业,而且也是学业;也可以这么说,在咱们国家有些新生事物,开始不会被人们接受,慢慢地就有很多人逐渐接受了。” 热线火爆主持人却彷徨无助 但是作为一个18岁的少年,去开通性热线,又能得到多少人的支持呢?能对同龄人起到多大的作用呢?给予李童最大支持的还是来自同龄人的肯定。一个学生说:“我感觉他这个创意比较好,因为我们现在初中学习特别紧张,所以说很少有时间跟老师沟通,沟通大多也是学习方面的沟通,而且老师毕竟比我们大,我们中间感觉有一些隔阂,有些事情不好意思说,有时候老师特意去靠近我们,但我们也不好意思说。”据悉,最让李童感到安慰的,就是通过热线电话,他成功地改变了一个女孩小翠想要自杀的念头…… 就在这条青春期性心理咨询热线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时候,李童作为青春期的性教育而呼喊的先行者,却被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所包裹着,热线的发展前途面临着一次新的考验。 让热线引起大家的关注并推动性教育的发展,这是李童最初的一个梦想,然而此时的李童却因为这个梦想而感到了一种无助:“目前来说,我觉得开热线是最重要的,因为现在就是差一把劲,可能马上就要被社会关注了,觉得最初美好的初衷就快要实现了,就像每个人沉浸一个梦一样,有的时候没有实现它是一个梦,但实现之后,它就不是梦了,它成事实了,真正地摆在你眼前了。” 真正摆在李童面前的是这样一个现实:热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热线,但是热线并没有因此而推动性教育的发展。 教育专家表示,全国性教育都不成体系,目前国情还是谈到性时,就觉得登不了大雅之堂,所以这个观念的转变,还需要过程。 李童有些无助与无奈,他在选择,是为了热线而继续放弃学业,还是为了学业而干脆放弃热线。就在李童以后是继续求学还是开办热线而犹豫的时候,打进来的电话越来越多了,属于李童自己支配的时间已是越来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