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不应该继续强化全社会的“高考焦虑”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6/09 10:19 北京青年报 |
经过两天的紧张“战斗”,2005年高考于昨天结束。据媒体披露,各地商家已经备下“谢师宴”、“庆功宴”,准备迎接终于获得“解放”的考生。但就在这同时,也有不幸的事件发生:在北京,一名学生家长突发心脏病,猝死在考场外;在东北,则有一名女生在考场上情绪失控,不得不放弃考试。 以上的不幸事件当然只是特例,但如果持续观察近年来的高考新闻,则很多人都会产生相同的忧虑:全社会广泛动员、倾心尽力,为考生营造理想考试环境的努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弥散于全社会的“高考焦虑”氛围,而这种氛围又反过来强化了考生、家长们本已高度紧张的心态。 应该承认,近年来疏导交通秩序、减少考场周边噪音、提供高考专车、开辟“高考房”等一系列措施,都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高考学生的人性化关怀,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也蕴涵着社会各界对面临着高度压力的考生的深刻同情。相信考生们也会从这些服务中感受到温暖,并得到许多实际的帮助。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当为考生提供的服务已经演变成全民总动员式的社会事件时,考场就变成了暴露在无数聚光灯下的竞赛场,考生们不但心中装着自己的命运和家长的期待,肩上还要负着由那些维持秩序的警察、封堵街道的家长、屏息蹑足的监考老师及倾力报道的媒体共同营造出的巨大关怀,其紧张和焦虑的心态,是多少考前辅导也难以疏解的。 在巨大的社会潮流面前,每个考生和家长都是渺小而无力的。当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被统摄于一个单一竞比系统中的时候,几乎没有哪个学生或家长,能够有勇气在这个“冲顶竞赛”之外,另辟人生的成功路径。“考场如战场”的讽喻已经存在多年,扩招、扩校、多种力量办学等各种努力,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紧缺的状况。但是在高考录取率已高达70%以上的北京等大城市中,高考的紧张状况依然不见缓解。没有的要有、有的要好、好的要更好,已经成为别无他途的单一向度竞赛。而在社会没有形成多元价值标准,社会没有向孩子们提供多种人生价值选择的可能时,单一向度上的激烈竞争就很难有缓解的可能。 因此,我们也不想徒劳无益地唱一些鼓励学生进行“多种人生选择”的高调。明年的考生依然要参加竞争激烈的考试,也依然需要家长、老师和全社会的支持与关爱。我们只是想在今年高考已经结束,大家都可以松一口气、醒一醒神的时候,提醒大家做一些冷静而理性的思考,以便在明年、后年还必然到来的高考季中,采取一些更恰当的方式。每个人、每个机构对考生的爱心都值得珍视,但每个人的行为最好能更理性、更科学,以免众人拾柴燃起的大火,却把考生们的群体心理,“烤”得更加焦灼。比如有机构调查称,70%以上的考生不希望家长到考场外陪同自己高考。这一数字的准确程度尚待考证,但它至少可以提醒家长,是否陪同孩子共赴考场,似乎还是应该以孩子的心理需要为准,否则家长在考场外的焦急等待,就可能成为场内考生背后的芒刺。其他的各种关怀,也大致应以这样的原则为准。 而若以更高调些的标准判断,则我们的高考毕竟要逐步回归到本来的意义。学生、家长、社会,都应该逐渐以平常心对待,而不是看做人生唯此一搏的“生死场”。至少,近年来已经愈发极端的“高考焦虑”,不应该被继续强化。(记者:张天蔚)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