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贺卫方罢招研究生:是抗争还是逃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6/29 15:32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 |||||||||
作者:曹林 陈丹青出走清华的风波尚未淡出公众视野,北大又传出教授“不与体制合作”的高贵声音:同样不满于招生体制的弊端,名教授贺卫方决定罢招。 在6月24日发出的《关于本人暂停招收硕士生的声明——致北大法学院暨校研究生院负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标杆的“双子星座”,短时间内先后发出的教授“抗拒招生体制”的声音表明,僵化的研究生招生体制已到了改革的临界点——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的教授们,已经不能再容忍一个如此僵化、蒙昧的招生体制,束缚自我传道理想的伸张了。 对这种“不合作姿态”,笔者是持赞赏态度的,不仅赞赏两位教授的道德勇气、师道自尊和学者良心,更赞赏他们的“不服从”所隐含的一种价值判断:教授要启人类之蒙昧,必先启教育行政、教育体制之蒙昧——在一个转型的国度里,教育行政之蒙昧不除,启蒙大众也就很难完成。 辞职也罢,罢招也罢,都是教授与招生体制的一种博弈姿态——当“已经做了很多很多努力”不能奏效时,相对激烈的方式对于启蒙的推进是很有必要的。 说到教授的责任,很多人立即会想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界定,认为教授对于社会的责任就是“启蒙大众”:是社会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授知识文化和传播道德理想的责任,塑造知性人格和公民人格;是知识的积累者,为当代社会发展丰富与积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人超越前人奠定基础和备足后劲等等。 在一个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度里,这种“传承知识,启蒙大众”的教授定位可能准确,但在一个现代化未完成、尚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讲,这种定位却不够,在“传承知识,启蒙大众”的普世责任基础之上,还肩负着一种甚至比这些责任更重要的“元责任”,就是“启教育行政、教育体制之蒙昧”,自下而上地革僵化教育体制的命。 很多时候,大学和教授不得不在教育行政面前扮演“婢女”的角色,从招生体制到教师考核体制,从考试体制到大学评估,无不打着各种僵化指令的烙印。在这样的体制基础上,如何传承?以何启蒙?如此,为了“传承与启蒙”的健康,就必须先促进体制的变革,也就是:教授要启人类的蒙昧,必先启教育行政、教育体制之蒙昧——清华陈丹青与北大贺卫方的“不合作”之举就是“向上启蒙”的一种方式。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