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5-2006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 > 正文

听说:硕士求职也难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09/29 17:26  新浪教育

  文:余世存

  据2004年5月3日的《南京日报》报道,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该市共有18名硕士领取失业保险金。

  谁能给你工作?答案其实是:我,自己。

  等着谁解决就业问题?

  到目前为止,关于高学历者为什么就业难的讨论和反思有很多。大致说来,人们提供的解决方式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自然是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大学生们的就业环境。

  其次,就业者也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只想着自己是“天之骄子”,只想挤入少数几个大都市,进入几个热点行业。譬如人们或许会以为:南京那18位无事可做领低保的研究生,如果到了内地中小城市,就大有用武之地。

  再次,教育部门要反思,不能只给我们的社会培养低龄化高学历的失业人才。我们的高校只注重教育产业化,一味扩招,把教育作为学校增收的手段,开课项目越来越和国际接轨,课程名目也一个比一个花哨吓人,收费也是天价,而这样的结果却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读出来的文凭,在市场面前不堪一击。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源巨大浪费。毕业生就是学校的产品,当这个产品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市场打回票的时候,就需要反思我们的高等人才培养制度了。

  这些反思多多少少有些道理,但这些解决之道对于已经定型了的中国社会结构而言,有点儿纸上谈兵。而且只对就业危机的现象反思,可以说是本末倒置。

  就像民众看到、中外有识之士承认的,我国的改革开放在民生领域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但当初“一改就灵”、“一放全民受益”的现象也误导了人们的观念,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就是人民习焉不察的思维误区:工厂要有工做,就指望海内外的商人投资办厂;农民要能有饭吃,就看乡村干部是否有良心;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就看国家政策提供的空间大小。显然,如果市场是这样的市场,它本身就是需要质疑的。以市场为制度来指责高等教育的失败,尤其可笑,它是五十步笑百步。高等教育固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市场不能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就没有问题吗?

  由于大部分城市的社会分工、专业化、技能化偏低,并不算多的大学毕业生们只能挤到少数几个都市里才能人尽其才,发挥作用。高学历者就业的瓶颈因此必然呈现。也许专家们自己都觉得好笑,研究就业就是在研究怎么把人的肚子填饱。就业主体如果失掉权利,当然就跟嗷嗷待哺的孩子差不多。只有就业主体明晰权利,并知道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我国的众多的人口才会成为有效的人力资源。这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却在真实的生活中为专家们忽视。只有生存在生计边缘的人才有“权力与生计相关”的切肤之痛。

  对大学生们来说,这种感受尤其沉痛,他们能有今日,不仅国家,就是父母亲人在自己身上也投入不菲,这种投入应该有回报。这是一种要求正当的权力受益。就是说,劳动权,或大学生们的就业权不仅迫切,而且正当。因此,严重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化决策、教育市场或知识,而且是要让当事者明了它所置身的社会环境。说到底,就业市场的严峻性远不是少数人的反思、各类媒体的报道或有关部门的决策可以改变了得,说到底,每个当事者都得独自应对自己的就业问题。没有对这样一种事实的同情,我们跟大学生们的对话也就难称正当有效。

  谁给你工作

  其实该换种思路。当然理解毕业生的心情,这些天真的孩子们走向社会的瞬间,就遭到了“全面滞后”的就业市场的迎头痛击。真不愿说这是青年们成长所必要的代价。但这一险恶的成人之旅应该为青年们记取,从而较为全面地思考自己对社会、亲人的收益回报问题。

  首先,当然要维护自己的就业权和劳动权。只有如此,才能不负多年来学校和家人对自己的培育。其次,在我们中国社会市场空间如此狭窄的今天,要跟潮赶时尚地去找一份好工作,有点儿像跳龙门那样艰难而侥幸。因此,对生活的选择应该自觉,即媒体或社会主流津津乐道的物质化生活不必刻意强求。要勇于接受一种不为主流社会认同的价值和生活,要拒绝物化生活的诱惑,要保证自己内心的完善。这种接受、拒绝和保证本身,在当代中国甚至就是一种创造,因为它创造并保证了一种生活方式。“京漂”、“北漂”一族中,有不少年轻的流浪艺人,他们过着昼伏夜行的生活,他们如此骄傲,“对于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和生活,他们早已放弃或早已不以为然了。”

  最后,最具有创造潜能的大学生应该明白,如果说他们对中国社会有什么使命或市场贡献的话,那么拓展就业市场就是其中最为重大的。

  谁能给你工作?答案其实是:我,自己。

  几百个中小城市不能容纳他们,在于城市化、社会化程度不高,还在于其中的非政府机构、非营利性机构、非体制性组织太少。在一个发达健康的社会里,非营利性机构、第三部门等社会公益和服务类职业,能够占到该社会的三分之二以上,正是有这样发达、充满活力的社会细胞,任何一个人置身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活感觉。今天的大学生理所当然是这一市场空间的拓荒者,他们也许最终发现,正是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这一历史性贡献里,他们长大成人了: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来维护并保证我们社会的发展繁荣。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