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败屡面,信心累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9/30 18:03 新浪教育 | |||||||||
工作的决心一定,下一步接着就是找实习机会了。一个很强的实习背景在公司的简历筛选阶段是很有优势的。因为我实习的公司声誉很好,而且我在里面担任的职责是暑期实习生,而不是简单的打杂,所以在大四找全职工作的时候,我所申请的公司的简历筛选成功率很高。 两次失败先给当头一棒
投递的第一份简历是Morgan Stanley(摩根士丹利,简称MS), MS 在大三上学期期末的时候张贴了海报招聘Summer Analyst, 不得不承认MS的招聘很简洁, 无论实习(Summer)还是全职(Fulltime),对于学生来讲,完成它的申请也十分容易,就只需要一份英文的简历和求职信,不必填写大堆的问题,省去了学生不少时间。 MS的Summer 和Fulltime的招聘程序惊人的相似,都是通过一轮(或者两轮)的电话面试来进行初步筛选,然后是最后一轮面试,一般会安排你见4个面试官,这四个人来自MS 的不同level,分别侧重考察应聘者的不同方面。记得是1月底递交的简历,大概3月初接到香港office的人打电话过来要面试,当时我还在教室自习,已然昏昏欲睡了,忽然来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我急忙告诉他半个小时之后打到宿舍。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做电话面试,面对面试官的狂轰乱炸,我表现还算沉着冷静,除了很概括的简历问题之外,他还问了不少专业问题,比如关于EPS,低于面值发行股票对EPS 有何影响,云云。最有趣的是,我因为没有什么经验,轮到我问他时,我没话可说,只是问了一句,may I have you email address?弄得他哭笑不得。面完他之后,半个小时,就收到了一封email,约我第二天晚上做第二轮的Phone Interview,还算幸运,第二个人打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上11点了,聊了10多分钟,都是非常概括的问题。 经过两轮的Photo Interview,很快我就收到了香港的hr的电话通知:参加友谊宾馆的最后一轮面试。MS的最后一轮见了四个人,一个MD(Managing Director),一个VP(vice president),一个Associate, 一个Analyst, 刚刚好是投行比较关键的几个level上的人都见到了。个人感觉面试结果不会太好。第一,MS安排了满满的schedule,北大清华所有的应聘者都在一二天内见完,本身这种招聘的程序个人觉得并不太科学,因为太仓促了,而且不可能对应聘者有全面的把握。第二,我第一面那个MD, 他在进门之前就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所以我的面试时间就相应减少了。第三,我自己金融知识也不够强,这也是主要原因,那个Analyst问我关于国有股减持的时候,我明显对这个问题知之甚少。 所以申请MS以失败告终,不过给我很大启示,也最终帮我拿到Goldman Sachs的暑期实习聘书(Offer),我还是很感激MS这次失败的。 可能我的运气比较好,我申请实习的时候,主要的美国投行都来招人了,JP Morgan Chase(以下简称JP)是我申请的第二家投资银行,凭着比较好的成绩和社会工作,我很容易进入了面试阶段。JP由于是第一年来大陆招Summer Analyst,所以程序很简单,就是让应聘者跟两个面试官分别谈了半个钟头,然后就定offer, offer第二天就发了。我面JP遇到的是一个马来西亚的VP和一个香港的associate,自我感觉跟那个VP谈的不错,他不断的说terrific,但是那个香港associate我面的就不怎么样了。结果可想而知,跟MS结局一样。 无心插柳反成荫 经历了MS和JP的打击之后,我对大三暑假在著名投行实习的梦想已经不报有太大希望了。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当时记得很清楚,Goldman Sachs(以下简称GS)的招聘广告上明确说只要Master的,我又一次被闷了,于是打电话到北京office,接电话的女士态度十分好,而且鼓励我说虽然是本科生也去试一下。 无论是当时招聘实习生还是后来的招聘全职员工,很坦率的说,GS是我见过的最谨慎的一家公司,表现在招聘实习生上,GS 比MS多了很多轮,要求应聘者见的面试官更多,我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四轮面试,包括一轮Phone Interview,3轮face-to-face interview,一共见了10个面试官,最后一轮面试安排在香港进行。Phone Interview 一般会由投资银行部(Investment Banking Department/Division)的analyst来做,后面的face-to-face interview 由Associate以上级别的人做。通常逐渐会见到非常资深的投资银行家。 做完第一轮Phone Interview之后,顺利接到面试通知(后来才知道,我是唯一一个本科生),所以Phone Interview的表现很关键。就是这六个应聘者,从第一轮到最后一轮(剩下2个),GS的筛选是非常严格而且负责任的,拒绝任何一个应聘者都要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我在香港见了一个ED(Executive director)和2个associate,跟他们谈的十分愉快,面试结束后,走出宽敞明亮的长江中心(高盛公司香港总部所在地),我信心十足。经过近2个月,4轮面试的考验,我最后终于拿到了GS的暑期实习资格(Summer Internship),心里很高兴,兴奋之余,觉得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过MS、JP的两次失败,我对投资银行的把握更加到位,而且面试经验大增,同时也变得更加成熟了;第二,从MS的Phone Interview以后,我就开始读投资银行方面的书并且在网上注意学习相关知识,所以在面GS的时候,对于每一个专业问题我都处理得不错;第三,心态正,没有被患得患失所困,这使得我能在面试中充分放松,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因为毕竟GS没打算招本科生的。 硬着头皮乘胜敲门 我完成在高盛的实习之后的第三天就踏上了赴美的飞机,赴美国加州参加我为期四个月的交流项目,但这四个月还要为找工作的事情烦心,所以过得并不轻松。于是在美国,我就很积极地跟未来想要加入的公司沟通,基本上争取到了全部的面试,其中Deutsche Bank(德意志银行)是非常周到的一家公司,我在美国先通过了一轮Phone Interview的选拔,然后两个星期之后他们又通过电话会议的方式安排了一轮面试,回国之后我又参加了两轮面试。Morgan Stanley 是我在美国面试的第二家公司,通过一轮的Phone Interview 之后,我接到人力资源部的通知回国之后进行最后一轮面试。此时看看我自己的记事本上已经安排好的面试有如下公司: GE(通用电气),DTT(德勤),Morgan Stanley(MS),Deutsche Bank(DB),McKinsey(麦肯锡),Bain(贝恩)。还有几家公司回来之后也来得及按照正常程序走的,所以我就没有单独为他们排时间,但是我还是跟hr打过了招呼。 我12月15日到北京,刚回来的两个星期基本上是在面试中度过的,这期间我又拿到的面试包括LEK(艾意凯),UBS Warburg(瑞银华宝),Monitor。加上上面的5家公司,我的找工作进程就从我跟这些公司的面试官之间展开的。 MNC-GE(通用电气) GE的FMP的申请过程包括一轮的评估中心(Assessment Center)和一轮的面试构成,具体的内容大家到找工作的时候自然就一目了然,我给对MNC,尤其像GE这样公司感兴趣的同学提几个建议:第一,在做Assessment Center的时候会有自己上台做报告(Presentation)的机会,这时候尽量形象化自己的语言,比如作海报,图表等等;第二,发言时手里不要拿着笔记,这样很影响自己在面试官心中的印象分;第三,回答面试官问题时要简练,态度要诚恳,就是我们常听到的be yourself,言之有物,并显出自己的职业素养(Professionalism)最好。GE的招聘我没有拿到offer,所以也没有太多的评价。 Accounting-DTT(德勤) 会计师事务所我申请的是DTT Tax(tax and business advisory)。我个人对会计师事务所很陌生,尽管自己是会计专业的。 他们更看重你的性格是不是适合做tax。我们四个人报了tax.,第二天早上就都拿到了offer,DTT是我的第一个Offer,崩紧的神经可以放松放松了。关于事务所,审计和税务通常是两个主要的业务部门,审计每年的名额比税务多很多,所以大部分人趋于去审计,但是我觉得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还是要先了解清楚,而不要盲目从众,因为虽然招的多,报名的人更加多,单纯从成功率的角度上看也未必就一定有优势。 McKinsey(麦肯锡) McKinsey我在美国就联系好了面试时间,他们的安排比较紧凑,因为公司需要在圣诞之间做完校园招聘,所以我的面试被安排在了回国之后的第二天。因为旅途的疲惫,时间的紧迫(我回国的第一天面试Bain),以及我个人准备的不充分,面McKinsey的时候状态十分不好,很可惜没能跟北京的应聘者一起进入最后一轮面试。面McKinsey我做过两个Case,第一个是一个世界上很大的罐头汤生产商想进入中国,应该如何考虑?这是一个大Case,中间还夹杂着市场容量等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公司没有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但是在台、港都已经有所涉及而且销售不错云云。第二个case是估计中国2003年会销售多少新手机?都说咨询公司喜欢聪明的人,这一点都没错,可是我觉得大家经过高考走进北大清华,智商都很不错,因此只要好好准备熟悉了案例面试(Case Interview)的过程,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对于大学生来讲,最麻烦的就是我们对很多行业都非常非常的陌生,因此这类问题就不太容易对付了,比如,McKinsey还问过韩国的发电机制造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 LEK(艾意凯) LEK我面过两轮,一轮Phone Interview和一轮Case Interview。很奇怪的是他们采用电话来做case,这个让我极其不适应,所以面的可想而知了。Phone Interview很简单,就是回答几个general的问题,只要口语过关都没有问题,case我遇到的是一家关于健身的盈亏平衡的问题,说某某大型健身中心要在北京开一个分店,什么时候能达到盈亏平衡?这个case不难,但我自己做得不好,究其原因是自己对于电话做case把握得不好,而且跟面试官不能形成互动,这一点使得自己的分析有些捉襟见肘。 Monitor(摩立特) 我在Monitor的面试一共见了5个面试官,做了一个case,关于淘金(Gold mining)的。Monitor跟其它的咨询公司不太一样,我遇到的Case很少,公司更加看重你个人的性格和举止是否Professional。这家公司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人性化的,我跟面试官谈得也很愉快,但是非常可惜又一次跟offer擦肩而过。Monitor给我打了几个电话安慰我并且鼓励我继续努力,所以尽管没有拿到这家公司的offer,我对它的印象是很不错的。Monitor是我最后一个面试的公司,也是仅有的两家给我很有用反馈的公司。总结一下有几个方面可以供大家注意:第一,无论是面试还是其他活动(Monitor当时在最后一轮面试结束之后邀请了很多应聘者吃饭),都要注意自己的举止,因为每个细节面试官都会看得很清楚;第二,谈吐很重要,要注意分寸,尤其在case interview的时候,注意自己是否涵盖所有的要点,是否可以对case涉及的行业做一个更加全面的分析,等等,这些无疑都会增加你自己在面试官心中的印象分;第三,在case中,不要主观臆测,要勇于提问,咨询顾问的工作经常都需要你去提出关键的问题,这时候问题提的是否有水平就很能体现应聘者的素质了。 Bain(贝恩) Bain的招聘流程很紧凑,我回国后的第一天,也就是周一早上面第一轮,面了两个面试官,做了4个case,然后下午通知我周三下午面第二轮,周三下午我面完Bain的第二轮的时候,晚上去Morgan Stanley面最后一轮,在MS的办公室等候的时候接到Bain的电话,通知我第二天早上(周四)去面最后一轮的面试,整个面试过程持续4天,我一共做了6个case,见了四个面试官,对公司的咨询顾问印象非常好。 所遇到的6个case分别是:第一轮碰到了市场容量问题,比如,中国一年消费多少根香烟?如何计算外资香烟生产商的市场份额?中国手机市场的市场容量?北京有多少个加油站等等。第二轮、第三轮的时候遇到的case就更加随意了,比如,外资计算机制造商想要进军中国市场,该如何考虑?某快速消费品生产商要开发一款新的牙膏,如何具体考虑这个问题?(中间夹杂中国一年消费多少牙膏的market size问题) 个人觉得Bain和MCK、BCG一样非常看中案例分析能力,所以说case一定要做的好才会有希望,经历过不同公司的case interview,我想都能够熟能生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