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2000题 > 正文

选择题Ⅱ答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14:29  金榜考研

二、选择题Ⅱ

  1ACD【解析】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资本流通公式是G—W—G′。对比上述两个公式,①买与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②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商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均是货币;③前者以货币为流通的媒介,后者以商品为流通的媒介;④前者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某种特定的使用价值,后者流通的目
的是为了价值增殖。误选B选项和漏选正确项的原因在于,对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本身及其区别不清楚。价值增殖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商品流通过程与资本流通过程相比较,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并没有变化。

  2ABD【解析】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在流通中能够实现价值的增殖,即带来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BCD【解析】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

  4ABCD【解析】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必须不断地运动才能不断地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5ABD【解析】马克思认为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是生产要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为资本,即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剥削工人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6ABCD【解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社会劳动过程一样,都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取得了劳动力的使用权,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工人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第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7AC【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除去补偿劳动力价值以外还有剩余,这个剩余部分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而不是转移劳动力的价值,因而,正确选项为A、C。

  8AD【解析】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形态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是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要素,只能属于不变资本。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形态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用作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全部一次转移到新产中去,因而属于流动资本。因此,选项A、D是正确的,选项C、B则是错误的。

  9BCD【解析】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劳动力商品学说揭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说明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因此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也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ABCD【解析】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它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即在工资的形式下,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成为有酬劳动。

  11ABCD【解析】正确掌握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概念,不难得出四个选项均为正确选项。

  12AC【解析】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用公式表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由于可变资本的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由必要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由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所以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下列两个公式表现: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或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13AB【解析】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则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14ABD【解析】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15ACD【解析】从物质方面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两者的比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就是资本的技术构成。

  16ACD【解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因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提高竞争能力,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使得全部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导致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缩小,相对过剩人口形成,资本周转速度减缓,平均利润率下降。

  17BD【解析】运输公司用于货物运输的汽车是劳动工具,属于劳动资料,是固定资本,也是不变资本。

  18ABCD【解析】在剩余价值量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积累的规模决定于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这种分割的比例一经确定,则一切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积累量。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和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9BC【解析】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过程。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

  20ACD【解析】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土地等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

  21ABCD【解析】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所以它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2ABD【解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个途径和形式。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并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比较缓慢;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集中起大量的资本。

  23ABC【解析】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4ABC【解析】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耗费表现为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来讲,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标志,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限,是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内容。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不只是他耗费的资本的增加额,而且是他的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由此,商品价值就等于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加利润。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无关。

  25BD【解析】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获得了利润的形式。因此,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6ACD【解析】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数量的对比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率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而且在量上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

  27AB【解析】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即P′=m/(c+v)。①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②就各个部门来说,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呈反方向变化。③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同方向变化。不变资本的节省意味着预付资本量的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减少,利润率提高。因此,AB选项是正确的。

  28AC【解析】根据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第一,各个部门之间以资本自由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每个部门获得的利润量就不再和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相一致,而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第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化引起的,生产价格会随着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改变了作用形式,市场价格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从个别部门来看,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生产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格总额。因此,AC选项是正确的。

  29ABD【解析】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价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动。从个别部门看,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不一致,从而生产价格和价值会有差异,但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从而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而在生产价格形成前,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动,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30ABC【解析】平均利润率主要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形成的,只有资本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企业才能在充分的竞争中,根据价格变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做出调整投资场所的决定,最终形成平均利润。

  31ABD【解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的竞争,使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根据自己预付资本的多少,按照平均利润率得到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就不能再按价值出售,而只能按生产价格出售,于是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32AB【解析】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土地、资本的生产要素都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但不创造价值,只有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新价值的惟一源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下,不同的资本家集团凭借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占有,参与对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分配。因此,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其实质是这些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值由劳动创造和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33BD【解析】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否则职能资本家就会因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不去借款;利息率也不能等于零。否则就没有人愿意贷出货币资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

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34BCD【解析】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得资本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私人资本已由股份公司统一占有、支配和使用,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私人企业已由股份公司统一经营,取得了社会企业的形式。但不能据此得出资本所有权性质发生变化和资本分散化的结论。事实上,资本私有制和企业的雇佣劳动制度的根本性质并没有改变;资本不但没有走向分散化,而是加强了资本的集中。

  35ABCD【解析】

股票价格的实质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在市场上的转卖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价值,而是依股票收入资本化原则来确定的。理论上,股票价格是未来各期股息的折现值,股票基础价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率成反比。

  36ABD【解析】劳动力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只是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了条件,故不选C。

  37AB【解析】与职能资本相比,借贷资本具有三个特点:①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兼有资本和商品两重属性;②借贷资本是一种财产资本,凭借资本所有权就可直接取得资本收益;③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循环运动公式:G—G′。显然,选项AB符合题意。职能资本和借贷资本一样都是独立形式的资本,所以选项C不是借贷资本的特点;一般来说,借贷资本的收益低于平均利润,利息率应该在零以上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所以选项D也不是借贷资本的特点。

  38CD【解析】资本主义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具体来自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绝对地租具体来自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租种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因此,选项CD是正确的。选项A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是利润,选项B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差额是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当然都是错误的。

  39BCD【解析】竞争是与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相联系的,资本主义垄断不可能是绝对的集中或纯粹的垄断,竞争便不可避免。不能认为垄断的实质就是竞争。

  40AB【解析】金融寡头是帝国主义的实际上的统治者,他的统治在经济上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在政治上是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41ACD【解析】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而只是使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在存在垄断利润的部门,商品不是按照价值或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照垄断价格出售。但是,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依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垄断价格仍然要以商品价值为基础,商品的价格总额依然同价值总额相等。误选B的原因是由于不清楚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关系,垄断价格改变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它并不是围绕价值或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而是在垄断资本家控制下形成的垄断高价或垄断低价,垄断价格的出现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

  42ABC【解析】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随着生产集中和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推动,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成长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垄断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却使生产资料愈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就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发展并引起其他一切矛盾的发展。

  43ABCD【解析】四个选项均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44ACD【解析】选项B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干预和调节的内容,应排除。

  45ABD【解析】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作用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决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会自行灭亡,必然会遭到资产阶级的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斗争过程。

  46ACD【解析】通过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不仅可变资本,而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47BD【解析】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利润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

  48AD【解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的竞争,使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转移流动,形成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出现,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49AB【解析】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因借入货币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地租则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交给大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之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50ACD【解析】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价格,因此,按垄断低价买卖的行为,不是等价交换。

  51BCD【解析】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它使竞争在更高层次上展开,使竞争更加激烈。

  52BC【解析】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等各种资本运动的目的都是价值增殖。A选项是商品流通的内容。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被称为资本总公式,D选项是错误的。

  53AD【解析】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故B、C选项是错误的。

  54ACD【解析】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一般商品在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其他商品中;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剩余价值。故B选项错误。

  55ACD【解析】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当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时,商品的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差额将不存在,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当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后,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延长,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误选B的原因在于混淆了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52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