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辅导全书 > 正文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6)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19:46  金榜考研

(一)核心概念

  1生产方式: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一定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它体现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相互间的客观经济关系。

  4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处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

  5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6国家:起源——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阶级范畴、政治范畴)——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暴力工具。

  7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密切联系具有鲜明阶级政治性。包括:艺术、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哲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

  8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狭义上指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

  9文明:是指人类活动中的积极成果,标志着人类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

  (二)基本原理

  1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一)内涵: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依赖于社会存在,但是具有独有的规律、能动的作用。

  (二)表现

  (1)它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特性;

  (2)它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国家意识形态不一定发达;经济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不一定落后;

  (3)具有历史继承性;

  (4)各种形式相互渗透影响作用;

  (5)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具有阻碍作用。

  2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1)相互区别

  ①物质文明是在经济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②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③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2)相互联系

  ①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③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2005年试题分析题第34题)

  【答案】(1)这一精巧的设计表明了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人类主体既是导致环境污染的责任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体。

  (2)人类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已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

  (3)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 “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也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合理需要的,只要人们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又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的,如果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环境,就会破坏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体而存在的生态系统,反过来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

  【解析】题目中“三扇门”的设计相当精巧,问题设置也很准确。

  第(1)问,这个精巧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哪种基本关系,主要考查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环境污染的是谁?”,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污染环境就是污染人类自己。所谓“环境”是人类自己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者是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的污染行为是祸害,人是污染者又是被污染者,这就是在过度征服中所得到的自然界的惩罚;“治理环境的受益者是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致性。人作为主体,环境作为客体,这种双向化运动体现很明显。

  第(2)问主要考查的是对

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人类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当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3)问主要考查对“度”的理解与运用。在整个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中,人类也处在“度”的规定中。一方面,人类自身繁衍有“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大自然从质的多样性、量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满足人的需要方面也有度的要求。人作为大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合理适度的需求满足本来就属于大自然有机联系的范畴,也存在着一定主观变化的空间;但是大自然的资源基本属于非再生资源的范畴,不可能无限地满足人类的贪婪。

  1994年至2005年本章命题分值统计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社会历史的

  基础和本质〖8〗10

  分〖12〗1

  分〖21〗2

  分9

  分社会历史的

  基本要素社会的经济

  结构〖6〗1

  分〖12〗1

  分〖16〗5

  分5

  分1

  分1

  分社会的政治

  结构〖21〗2

  分1

  分社会的观念

  结构〖6〗2

  分〖11〗11

  分1

  分〖15〗1

  分〖17〗2

  分〖20〗6

  分

  从上述分值分布表可以看出,本章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从1994年到2005年为止,从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多,题眼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命制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章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是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体如下:

  主要是:

  (1)地理环境、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意识形态、文化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2)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社会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4)生产工具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5)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6)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阶级性。

  (7)文化和文明。

  (8)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9)科学技术与先进生产力。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大。

  (四)命题素材:

  运用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分析:

  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

  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

  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4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五)命题方式:

  本章极容易出大题,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性最明显。

  本章历来年年必有题,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最多的一章,多数命制的主观题,主要内容是结合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社会规律的特点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政治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这两个知识点。

  结合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出题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注意科技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56,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