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战略性事业缺乏主动性 何必迷信洋教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11/04 10:56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端木 全国10所实验小学明年将试用美国STC课程教材,对此,网民之中喝彩者寡、质疑者众。其实这种争论严格来说并非始于今日,一百多年前的“师夷长计以制夷”、五四运动时的“德赛两先生”都与之类似。文明如何延续、教育如何进行,国民所争,莫出于此外。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是,小学试用几本美国教材,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关键在于,我们民族自己对教育这一战略性事业的主动性,是否能把握住。任何一个有理性的民族,都会对外物对本国教育的介入保持必要的警惕。 透过新闻表面深入地向下探究,不难发现一些问题:STC是否被神化了?资料显示,美国的STC,只是上世纪70年代初全球兴起的所谓“STS教育”的一种实践类型,是给小学生上的科学教育课。STS系英文中“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单词的缩写,说白了,就是不让小孩子再死读书,而要打通S、T、S三者的联系。教育方法则是启发、诱导、动手实践、联系社会的学习,等等。我读到一篇名为《测试载重车的运动》的美国STC科学四年级课程教材,上课时,老师无非是通过提问、引导、鼓励动手等技巧,让小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并在其中穿插了公平比赛、多数人意见决策等社会性内容。 其实,这并非新的教育方法,孔子就提出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代的教师也多有类似实践。中国的STS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自1984年就已经开始。时至今日,还需要迷信美国的STC课程吗?这样的东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的编写不出来?几乎不假思索地就接受别人的课程,也许更多的是一种迷信和盲从的心理在作怪。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我们忙着搬用美国教材时,国际上的学者却在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据报道,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上,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多尔教授以《寻求灵性———对西方课程思想的反思》为题,介绍了“3S”———科学(science)、故事(story)与精神(spirit)三者在课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其提出的美学、情感与灵性等问题,也许对作为人文与科技思想启蒙的小学教育,具有更深度的意义。 特拉华大学托尼·惠特森教授则认为,东方的佛学与儒家的思想中也饱含课程的智慧,“人生体验”与“人成之道”也是需要重视的教育内容。对于这些在STS基础之上更有深度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为什么不去重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