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就给300 怎么伺候你我的“导师老板”(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5/12/09 10:31 新华网 |
“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高校教师名片上的头衔十分显赫,但对于其中有些老师的研究生来说,其最主要的身份却是“老板”。 眼下,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都习惯性地称自己导师为“老板”。调查表明,研究生们采用这种称呼是出于尊重依赖、流行从众、经济要求、反感排斥和服从敬畏等五种原因。那么,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到底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健康和正常的呢? “老师”为何成“老板”?
火热的研究生报名场面 每天上午9点,上海交通大学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小杨就会赶到实验室,开始查找资料,做实验,撰写报告,要到晚上10点多才最后离开…… 导师每个月给小杨300多块钱的补贴。“要到外面做家教,拿钱远远比这个多,可为了完成论文,没办法,总得跟着‘老板’做”,小杨这样说。 小杨说,他们实验室里十一、二个研究生,无一例外地称自己导师为“老板”。记者了解到,对理工科研究生而言,这种称呼格外盛行。 “因为导师经常可以拿到课题,有课题就有经费,学生拿钱帮导师做课题,多少有点打工的性质,叫‘老板’是自然而然的事”,小杨这么解释道。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位硕士生也表示,在文科研究方面,导师不太布置课题,也没有经济上的“资助”,而只是在论文方面给予指导。“同学私底下将导师称为‘老板’,大家都这么称呼,感觉很顺口。” 在全国高校中,“老板”的称呼已很普遍,但很多“老板”属下的研究生却牢骚满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生说,跟“老板”做事很忙,要做很多实验,但有些实验的技术含量很低,纯粹是为老板赚钱,还要对付很多老板派发的琐事,比如指导本科生,甚至是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家务事等,“很多时间都不是花在学术上”。 有的研究生还坦言,虽然替“老板”做事,但“老板”在学术上给予的指导却少之又少,“一个老师带几十个研究生,平均下来与每个人交流的时间非常少,导师还时常要在国内参加大大小小的会议,有时一年还要出几次国,其间我们只能通过电子邮件或网上聊天与导师进行交流,难得碰上头。” 华南师范大学的几位研究人员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心理大会”上公布了一项“研究生为何称导师为老板”的调查。调查以广州5所高校随机选取的495名研究生为对象,发现大多数高校研究生都称呼导师为“老板”,他们采用这样的称呼主要是出于尊重依赖、流行从众、经济要求、反感排斥和服从敬畏等五种原因。 负责这项调查的赵青表示,“老板”一词在高校校园内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对导师的经济要求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有时师生关系甚至嬗变为“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