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中国大学评价 > 正文

06年中国前10排名与05年有什么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01/10 12:16  新浪教育

  使用SCD后,与去年相比较,中国大学前10名有变化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

  武书连:SCD只是实现了各学科论文一一对应的比较关系,除少数确实收录期刊太少和太多的学科外,对评价结果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从2006年大学排名的名单上看,前10名学校的校名没有变化,但是名次有变化。主要是去年排名第7的上海交通大学上升到第4名。原第4、5、6名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因上海交通大学上升三名而各下跌一名。
上海交通大学由第7名上升到第4名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强强联合产生了综合实力更强大的新上海交通大学,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是上海交通大学在过去10年自身高速成长。上海交大在1997年是第21名,如果上交和上二医两校不合并,上海交通大学在2006年也会排在第5名。最近10年,上海交大是中国985工程大学中发展最快的。如果上交和上二医通过合并后学科能迅速融合,并且上海交通大学保持最近10年的发展速度,那么新上海交大将在三年以后挑战浙江大学第三名的位置。若干年以后,上海交通大学与清华北大并肩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甚至先行一步也是可能的。因为最近几年清华北大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发展速度也高于清华北大。

  您的意思是上海交通大学有可能超过清华北大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

  武书连:从目前情况看不排除这种可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几十年的漫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什么事情都会发生。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在代表人类最高学术水平的英国Nature和美国Scienc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3篇论文,而清华、北大同年在这两个顶级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是2篇和1篇。以上海的经济活力和更宽松的社会环境,早于北京创建出世界一流大学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上海也有一个不利条件,这就是前几年上海人造出的高

房价怪物阻碍了各地精英今后向上海流动。幸运的是在中央提醒下,上海人已经觉醒,但是北京人还在继续制造这个怪物,而清华北大位于北京。如果上海能把房价真正降下来,则上海对各方精英人才的吸引将成倍增长,所得远大于所失。

  除了上海交通大学从第7名上升到第4名外,大学前10名还有哪些变化?

  武书连:总排名的变化上面已经讲了,另外还有一些学科门类的变化。

  一个是在医学领域,北京大学超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跃居医学第一名。长期以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一直稳居中国大学医学第一名。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数据观察,北大的医学和协和在逐年接近,在2006大学评价时,北京大学的医学已经超过协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屈居第二名。由于学科的发展也是有惯性的,所以短期来看,在医学领域协和再超过北大的可能性比较小。

  另一个变化在自然科学领域(含理工农医4个学科)。在2006大学评价中,浙江大学自然科学得分超过北京大学获得第二名。2005年,浙江大学自然科学得分是89.97分,北京大学是90.85分,浙大得分是北大的99.03%,已经很接近。2006年,浙江大学自然科学得分是94.73分,北京大学是89.58分,浙大得分是北大的105.76%。

  再一个变化是在社会科学的最大学科管理学领域,浙江大学由第二名下降到第三名,清华大学获得管理学第二名。浙大曾连续3年获得管理学第二名,今年不幸丧失。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大学四强各学科门类的排名分别是,清华大学工学第1、理学第5、医学第26,没有农学;浙江大学工学第3、理学第4、农学第3、医学第9;北京大学理学第1、工学第25、医学第1,没有农学;上海交通大学理学第13、工学第2、农学第24、医学第5。

  英国《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增刊去年公布了2005年全球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名列第15名,超过日本的东京大学名列亚洲第一。您怎么看待这个排名?

  武书连:《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增刊2004年也公布过全球大学排名,北京大学列第17名。当时只是觉得太离谱了,想以后找个时间静静地研究一下指标体系,因为太忙了。后来发现这家报纸又公布了全球大学工学排名,北京大学高居第10名,我也就懒得研究它了。因为北京大学过去是文理科大学,北大的工学在国内大学都排不到第10,怎么能排世界第10呢?我感觉这份排名的研制者至少对中国大学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东京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2002至2004年在代表人类最高学术水平的英国Nature和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120篇论文(含非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在同一时间段发表了8篇论文(也含非第一作者)。北大在世界最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足东京大学的十分之一,怎么能是亚洲第一呢。不过把北大排在全球大学第15名对于提高北京大学的知名度还是很有意义的。

  会不会是北京大学的社会科学在全世界非常强呢?

  武书连:不可能。我们是唯物论者。我们深知社会科学不可能脱离自然科学单独发展。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水平必定与该国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相一致。寻遍全世界,你找不到一个自然科学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会产生众多灿烂的社会科学成果。日本东京大学的社会科学相当强,在东京大学取得一个文科博士学位比北京大学难几十倍。

  以您对中国大学的多年研究,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的最大差距在哪里?您有什么建议?

  武书连:这个问题人民网记者3年前采访时我已经谈过了,因此我这次的回答没有什么新意。

  想一想,中国和美国最根本的差距是什么?是政治影响、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吗?不是。是航天技术、股票市场吗?也不是。中国与美国的最大差距是国民平均素质的差距。大国综合国力的比较归根结底是国民平均素质的比较。表面看来,中国大学与世界大学的差距是大学之间的差距,但其实质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中国国民平均素质与发达国家国民平均素质的差距。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实质是国民素质的差距,具体的距离就是国民素质的距离。因此,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的最快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是立国之本,办好小学,抓好基础教育,早日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这才是事半功倍之路。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把主要精力和巨额资金放在一两所大学上,是事倍功半之举。资金、设备、高级专门人才都可以引进,惟有13亿国民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而正是这13亿国民的平均素质,决定我们国家何时出现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长周济去年提出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如果真能实现实在是太好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比一万个院士更能推动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办好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全都是建立在很高的国民平均素质基础上的,而很高的国民平均素质首先取决于基础教育。国家在基础教育上要舍得花钱,不要老搞什么择校费呀、希望工程呀,翻来覆去地说基础教育如何如何的重要,说了几十年了,没完没了,就是不掏钱。须知,一个国家有了一流的基础教育才可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在基础教育上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可以从他培养的人才身上成倍地赚回来。

  清华大学上世纪曾经提出要在2011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北大和浙大等校也提出在2015年以前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您觉得有可能吗?

  武书连:这个问题我在上面已经回答了,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取决于哪所大学自己的意志,而是取决于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2011年中国的国民素质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吗?答案是明显的:不能。那么2011年也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当然这并不排除个别大学的个别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据我所知,清华北大浙大等校都已经修改和推迟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的一个舰队司令说要在2011年把他那个舰队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军舰队,那么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至少需要整个国家的国防工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再举个例子,我国的汽车产量已经在世界上可以数的上了,如果我们的某个汽车公司的总经理说要在2011年把他那个汽车公司建成世界一流的汽车公司,那么谁都知道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至少需要该公司掌握汽车生产的主要核心技术,而目前这些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合资公司手里,且不说更重要的是该公司还必须具有能保持世界一流汽车公司水平的高素质员工。可是我们的大学就敢喊出2011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豪言壮语。我觉得我们的大学校长并不是不知道没有可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被逼的。因为当时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对教育经费包括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很少,脑体倒挂现象比比皆是。只有发出一些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才能拿到钱。并且在公众心目中,大学高深莫测,不知道里面有多少能人。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一方面高等教育的经费收入稍微多了一点儿,另一方面时间表也快到期了,再喊也没有多少人相信了。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不是几个大学想建就能建的,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国民素质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过程。

  如果你一定要知道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那么下面这张表格可以使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学术差距:

  2002-2004年3所世界一流大学与6所中国一流大学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对照表:

06年中国前10排名与05年有什么变化
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国一流大学发表论文数量对照表

  (上表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提供。只统计文献类型为Article、 Letter、 Review的数据且不分作者顺序)

  这张表就是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大、中国科技大等中国顶级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击了将近二十年交出的答卷。您对此乐观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