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新海归面临大挑战:不再戴有“精英”光环

http://www.sina.com.cn 2006/01/18 16:57  《21世纪》留学

  新“海归”不再戴有 “精英”光环

  曾几何时,在国人的印象中,一向是把“海归”与“精英”这两个概念相提并论的,“精英”不一定都是海归,而“海归”则一定是精英。以中国人的善良和纯朴,社会对精英们自然厚爱有加,重要的岗位、优厚的待遇,这些都让“海归”精英们感动不已,他们也不负众望,在各自的领域谱写出了一篇篇报效祖国的佳话。

  新“海归”们的郁闷在于,当他们花完了家里为其投入的几十万人民币,以几年中每天比在国内少睡一半时间的代价,终于怀揣一纸“洋文凭”回来时,似乎社会对他们的付出和辛苦并不完全认同,他们遭遇到了以往“海归”精英们很少遇到的“回家的烦恼”。

  现在中关村一家IT企业工作的严小姐告诉记者:“我是高中出国读书的小

留学生,在国外时我身边有很多同龄的留学生,说起来,像我这样能坚持到毕业的根本不多,即使学完,也需要靠很强的自制力的。所以,毕业后我的感受就是:总算可以回家了!回来后,我妈妈曾问我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当时想,刚回来先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吧。就说,刚开始一月能挣3000~4000就凑合吧。没想到,妈妈听了吓一跳:你知道现在国内的就业行情吗?!有单位能接收你就不错了。听了妈妈的话,我才知道现在国内我们处在什么位置。我现在的老板也是个‘海归’,正因为这样,我才有了这份工作。”

  同样,一位从英国留学回来没找到工作,无奈之下去做保险销售的“海归”对自己的状况很不满意,当问起他目前的感想时,他说:“只能说目前我的状态是‘良’,至于以后该如何发展,也是下一步再说的事情。”

  实际上,新“海归”们遇到的这种情况,与20年前的台湾地区颇为相似。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台湾经济尚不发达,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凭优异成绩取得各种奖学金出洋深造的,这些“海归”后来多成为台湾社会的中坚。到80代,台湾一跃成为富裕地区,大批人开始选择自费留学,以期“镀金”。从那时起,台湾的“海归”就不那么“吃香”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归”们大都是因为学习优秀留学出国,毕业后又在所在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对西方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理解,素质比较好,回国后面对的是国内人力资源的需求和高薪以待的岗位。但是现在,许多国家吸引留学生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入学条件宽松,文凭含金量降低,造成“海归”良莠不齐。不少小“海归”缺少真才实学,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给“海归”的价值大打折扣。

  海归俱乐部的负责人也承认,新“海归”们整体在专业知识上不是很强,这是用人单位对其不“感冒”的最主要的原因。

  部分“海归”的含金量缩水了,“精英”的光环自然不在。有人说:缩水的东西再想谋个好价钱,就不大符合市场规律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