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获奖学金 反背白条:道德绑架掏空了慈善的灵魂

http://www.sina.com.cn 2006/01/25 10:52  中国青年报

  道德绑架掏空了慈善的灵魂

  作者:曹林

  以“互助互爱”的传统道德名义,转捐奖学金在不少高校成为潜规则,导致贫困大学生得了巨奖,反而因捐赠背上了“债务”,这确实是个让道德尴尬、令慈善失语的黑色幽默

  这件事让笔者联想起近日发生的两起有关慈善的事件。“开封知名企业助困捐资15元”引发捐助摩擦的事件,河南省开封市一知名企业被指责在本地开展的送温暖活动中,捐赠现金仅15元,此举被认为“对贫困群众缺乏爱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企业形象大打折扣,不堪摊派压力的企业觉得很冤枉。另一件事是,吉林省梨树县贫困农民刘福成为给女儿看病,近日公开向黄光裕、陈天桥、鲁冠球、丁磊等国内六大富豪写信求助,请求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转捐奖学金助贫也罢,舆论羞辱“企业捐资15元”也罢,公开向富豪求捐也罢,总感觉我们的许多慈善已经带上了浓厚的道德绑架色彩———以道德的名义绑架施善者,以道德为名向一个“被认为有慈善义务的人”要求捐赠,以个别人的利益为慈善牺牲品来推进所谓的慈善事业。在慈善事业不成熟、贫富差距相当大、慈善捐赠不积极的中国语境下,道德绑架似乎相当有市场。

  道德绑架似乎有充分的理由,既然那些有能力行善的人在慈善捐赠上缺乏积极主动,强制一下有何不可;另一方面,道德强迫是为了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实际上也能起到这种济贫效果,总体社会福利是增加的———实际上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道德绑架只能在破坏道德生态中掏空慈善的灵魂,切断慈善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慈善,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仅仅有受助者快乐的慈善绝不是健全的慈善,慈善的来源———施善者的快乐和福利同样不可或缺。健全的慈善不是“一个人为了另一些人牺牲自己的快乐”,而是一件皆大欢喜之事。也就是说,真正的慈善是阳光的、和谐的,容不得有受害者,每个人都应该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施善者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受助者得到援手走出困境,组织者因成就一桩美事而心情舒畅,慈善应该是一个“至少没有受害者”的帕累托改进。只有参与者都获得快乐,慈善才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只有没有受害者,慈善才是一件和谐、阳光的事。

  而在不少人的慈善理念中,仅仅只有受助者的快乐,而不考虑施善者的情绪,在他们看来,慈善就是能让受助者快乐、让他们得到帮助,至于施助者的快乐,就不是慈善应该考虑的事情了。正因为这种理念的流行,像重庆贫困教师挖煤助学之类的事情才会被当作慈善典型大加宣扬,确实,挖煤助学的道德境界是值得赞赏的,但这种牺牲自我快乐的悲情奉献绝非是健全的慈善;也正因为这种理念的流行,道德绑架才会理直气壮,为了受助者快乐这个功利的目的,完全可以不顾施善者的感受。

  只有建立在有捐赠能力基础上的志愿,才能孵出健全的慈善,才能使慈善成为一个皆大欢喜的帕累托改进,道德绑架是对民间慈善资源杀鸡取卵式的过度开发。确实,中国许多企业缺乏企业公民意识,许多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在慈善捐赠上非常被动,这里既有道德进化因素,也有制度缺失因素,但无论如何,这种消极不能成为道德绑架的理由。强扭的瓜不甜,对于慈善,我们只能寄望于制度的完善和循序渐进的道德成熟,而不能恨铁不成钢地诉诸道德勒索。慈善是纯洁无瑕、和谐、阳光的,容不得这个过程中有受损者。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