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关注复旦面试招生 > 正文

对高考不满意自主招生又不信任 矛盾心态何时解

http://www.sina.com.cn 2006/03/13 10:04  中国青年报

  近日,就复旦大学改革旧有招生制度、在上海考生中实行面试招生试点一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教育频道联合进行了一项有1913人参与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59.2%的人对此举并不赞同,他们认为“没有分数做标准的选拔,会掺杂更多的人为因素”。

  据报道,今年300名上海学生将通过面试获得复旦大学的入学资格。考生首先需要参加一项全部为选择题、涵盖高中10个科目的笔试,前1200名进入面试。面试他们的是复旦大学
专门成立的由150位不同学科领域教授组成的专家团,考生将与5位当场随机选定的专家分别进行15分钟的一对一交谈。最终录取与否,依据的是申请者的面试表现,与笔试成绩无关。

  显然,复旦大学这样的面试录取方式是高校自主招生的一个新尝试。北京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史明就认为,此举进一步扩大了学校自主招生的权利,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很好补充。然而,他同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录取与否由面试决定,这就需要高校具备一个比较好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招生的公平。

  可能也正是出于对公平、公正的顾虑,大多数人对面试招生的方式投了反对票。一位参与调查的人说,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高考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竞争方式,同时也可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他担心,面试这样的“印象分”是非常主观的,高校通过这种方式招生,会不会产生一种“获得者获得”效应:特权者更加“特权”,招生中的一些腐败现象也会名正言顺地从私下走上台面。

  人们同时怀疑,录取与否仅依据面试表现是否合理。事实上,有不少优秀人才拙于表达,如果按照面试的方式录取招生,他们将很难浮出水面。倘若今后这种面试方式推广,其合理性也会遭到质疑。正如一名网友在填答问卷之后的留言中所说:“这不是将‘一考定终身’变成‘15分钟定终身’了吗?”

  《细读美国大学》一书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院助理院长程星博士在接受记者E-mail采访时介绍,在哥伦比亚大学,面试在招生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而且,申请者的面试都是由分布在各地的校友义务进行,他们的意见也仅供参考。

  就可操作性而言,程星博士担心,复旦大学的这种面试招生方式是否能向全国推广。今年复旦大学计划通过面试招收300名学生,入围面试的1200人每人都将与5位专家分别面谈15分钟,这样平均下来,150位专家中的每一位都需要面试40名考生。如果这一方式推广执行,按照今年复旦大学3300人的招生规模推算,就意味着每位专家需要与440名考生面谈。这样既造成了高额的成本,其质量也难以保证。

  抛开这些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讨论,本次调查最意味深长的,可能是调查所显示出来的人们面对高考制度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人们对目前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表达不满和指责;另一方面,公众又对提高高校自主权的改革怀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

  本次调查进行时,复旦大学的试点方案刚刚宣布,就已经有38.9%的人断言“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24.8%的人认为“教育体制不彻底改革,在某一环节上的新尝试是无效的”。人们的这种矛盾心态意味着,在高考制度改革上,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来重塑人们的信心,可能比探索新的招生模式更为关键。

  您怎么看“高校自主招生”?

  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 38.9%

  不应该只面向上海考生 28.5%

  教育体制不彻底改革,在某一环节上的新尝试是无效的 24.8%

  对那些苦读十年,高分考入复旦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17.5%

  这是未来高校招生的趋势 10.8%

  能考察学生的品性、合作能力、活动能力等 6.6%

  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 5.4%(本报记者:唐勇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