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热评:中国教育嫌差爱优 差生是怎样炼成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04/19 13:24  红网

  新鲜!竟然有中小学校专门招收“差生”的!一段时间以来,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纷纷出现以中小学“差生”为招生对象的民办教育机构;与所有“择优”背道而驰的是,他们成立的是“择差教育中心”,专收“普通中小学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的学生;要知道,在现有以升学率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下,普通中小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爱优。(据新华社《新华视点》4月18日)

  在现实利益考量之外,可以说,这些民办学校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他们说自己是“抓住了中国教育的空隙”,其实这话是对一个国家教育的莫大讽刺。美国哲学博士拉塞尔·林登在所著的《无缝隙政府》中提出了“无缝隙政府”概念,指的是政府整合所有的资源,以单一的界面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其实,真正重要的是“无缝隙教育”;一个国家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如果是有“缝隙”的,那才是真正可怕的情形,那样的教育绝不是完善完美的教育。

  与“嫌贫爱富”一样,教育界向来是“嫌差爱优”,这样的教育绝不是优质的教育,而大抵是“幼稚”教育。所谓“差生”,无非是普通学校不愿管、管不了的学生,如果问一声“差生”是怎么炼成的,那些“制造”了“差生”的学校该如何回答?

  不说“人之初、性本善”,也不说“人之初、性本恶”,那至少也应该是“人之初,性本无善无恶”。“差生”不是天生的,“差生”是后天“熏陶”出来的。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没有差的老师,只有差的学校;没有差的学校,只有差的教育;没有差的教育,只有差的体制。所谓“差生”,无非是现有教育评判标准下的不幸者。譬如韩寒,尽管能够写出那么优秀的《三重门》,但如此“偏科”的学生,大抵也属于“差生”之列。至于那些所谓“不可教也”的“差生”,往往是被嫌弃、被抛弃的,最终无可奈何地成为“罪人”。

  雨果说得很深刻:“社会的罪,在于不办义务教育;它对黑暗的产生负有责任;当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了黑暗,罪恶便在那里面滋长起来;真正有罪的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制造黑暗的人。”常识告诉我们,药渣比人渣好,但是,人渣是谁制造的?谁要对人渣的产生负责?可以说,所有的“人渣”都不是自己从小就心甘情愿地要成为人渣的,而是教育“培养”的、社会“熏陶”的。

  “教育的根须是苦的,而教育的果实却是甜的。”这是亚里士多德非常深刻的话。可是,我们的诸多教育工作者并不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一直拼命找寻教育的“甜根须”:招收好学生是甜的,多收各种费用是甜的,“升学率”得第一是甜的……这种把甜头尝在前头的教育,最终换取的必然是“苦”的结果: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的人,培养的是心智不全的人,培养的是对诺贝尔奖怎么垂涎三尺也得不了奖的人。所以,号称中国数一数二的北京大学培养了卖肉的学生、清华大学培养了伤熊的学生,你一点也用不着奇怪。

  曾经深深感动于法国的著名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整个“放牛班”原来几乎全是“差生”,但是,来了一位热爱音乐的老师,建立了合唱团,天籁般的歌声中,每个“差生”都变得那么优秀。而稍嫌遗憾的是,现今我们这些民办教育机构对差生的教育方法,还停留在“戒尺教育”阶段,与《放牛班的春天》那样真正的素质教育相去甚远;如果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取代“戒尺教育”,这样的“择差教育”后果依然堪虞。

  世界上有多少东西是有代用品的?几乎什么东西都可以找到代用品,但是很清楚,惟有教育没有代用品。我们整个社会必须对“差生”负责,这样的社会才是有良知的社会、才是有希望的社会;一个放弃“差生”的社会,是对未来不负责任的社会,最终伤害的不是“差生”,而是我们的未来。 (作者:徐

迅雷)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