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的“围城”之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11/17 10:13 光明日报 | |||||||||
10年前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颜先生回忆说,那时他的导师总共只有3个硕士生,对师兄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们每周去一次导师家,谈生活也谈学习。他的硕士论文,提纲三改、草稿五易。他说:“当年我们对导师是又敬又怕。” 但十年后的研究生对导师就不一定都有这么深厚的感情了。一些人读研三年,见不到几次导师,更遑论让导师“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了。而导师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
据有关统计,导师人均指导的研究生数为16人,其中16.8%的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在30人以上。史秋衡认为,认真指导一篇硕士论文,最少要花半个月时间,二三十人的论文,导师怎么看得过来?更何况大多数导师还带着博士,指导博士论文的时间远多于指导硕士论文。于是乎,在一些大学,大师兄带师弟,师弟再带小师弟,已成惯例。许多导师过了很久依然叫不全自己学生的名字,师徒形同陌路。 经过多少挑灯夜战,小杜终于从外地考入北京某著名高校读研。兴奋不已的她一入校心情就立刻跌落谷底:她这个班级共有50多人,比本科时的人数还多。一个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平时根本没有给自己学生上小课的机会。一些同学认为,学校的研究生水平还不如本科生,跨专业的研究生半路出家,没有本科生那么扎实的功底;同专业的研究生所学课程与本科基本雷同,学校规定可以免修这些课程,这样,大多数课程免修之后,可以上的课程所剩无几,于是很多人在寝室打游戏、睡觉、出去打工,研究生就像没读一样。“读研到底值不值?”这成了一些研究生的困惑。 上海某校的一些研究生,三年没上过一次小课;广州某所高校,研究生基本上没有二十人以下的课堂,选课人数少的课还会被砍掉。“现在某些大学,研究生人数已多于本科。”许纪霖说,“100多人的梯形教室,坐滿了听课的研究生,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倾向,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层次,阻碍了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力培养的分量,这一现象值得高度警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11月10日对记者说:“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重视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质量,更要重视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质量。”记者 杨荣 余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