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不科学渲染“就业恐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 09:25   青年周报

  《蓝皮书》作者:“就业率”不科学渲染“就业恐慌”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负责完成的《2007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改善》一文是《蓝皮书》中唯一一篇关于教育的报告。

  当记者问起“就业率”这个话题时,杨东平很无奈地告诉记者,他曾撰文要求改革现行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因为目前的统计方法不科学,导致高校一味给学生和老师施压,导致造假和就业恐慌。”

  就业标准太严苛造成“就业恐慌”

  杨东平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普遍以学生毕业离校时间计算“一次就业率”。为了完成任务,不少高校在大四就不开课,而要求学生到社会上找工作。“很多大四的课开了也是形同虚设,学生都在忙着应聘、实习,老师也不能管,毕竟就业压力摆在那儿。”杨东平说。

  但是对于许多用人单位来说,学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后,才可能与之签订“三方协议”乃至“劳动合同”,而这和一些学校要求毕业前签订“三方协议”并转走户口、档案的要求相违背。“某一些高校的老师就会要求学生找关系,挂靠到一个工作单位,先把户口档案转走,再自行择业。这种步步紧逼的做法又加大了学生择业的难度,‘就业恐慌’就更严重了。”

  毕业一年后再统计能提高就业率

  “大学生真是多到没法就业了吗?绝对不是。”杨东平认为,虽然经历了几年扩招,但具有大学程度者在总人口中仅占6%,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毕业生就业率该以什么标准统计?什么时间统计?目前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以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例,教育部公布截止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而国家人事部在2006年3月27日公布,截至2005年12月31日,就业率为87.7%。尽管统计方法不完全一致,但是统计时间移后,就业率肯定会明显增加。事实上,国外大学评价,考核的是‘一年后就业率’。延后一年统计,不仅更为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可以提高就业率数值,避免渲染社会性的恐慌情绪。”杨东平说。

  取消签约率改成“落实率”

  杨东平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签约率和就业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进机关、事业单位,没法签订‘三方协议’和落实户口的工作越来越多,但是现在还是有一些高校卡着‘签约率’,从而让学生去找一些单位来‘挂靠’,其实根本不是在那里工作,这和造假有什么两样?”杨东平说。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5年6月底对16个省份的34所高校的调查,毕业生毕业时正式签约的只有33.7%。但如果把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保送研究生、考取研究生、准备出国、申请不就业(包括准备考研)等情况考虑在内,则毕业时的“落实率”可达到74.5%。

  达到最低工资标准就该视作“就业”

  曹殊是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和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他不希望媒体拿“就业率”炒做。

  “其实我们目前说的144万没就业大学生,就包括啃老族、考研族,他们本身不想就业。而不意味着所有大学生都是想找工作而找不到。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判断一个人是否就业,首先应该是这个人有工作的意愿,并且在三周内,是否有因为劳动而获得报酬。如果获得的报酬达到了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那么就算‘充分就业’,若是没达到最低工资标准,就算‘非充分就业’,可也叫就业啊!”曹殊说。

  曹殊也认为,目前的统计手段下,很难统计出真正的“就业率”。“现在用工方式灵活多了,不调户口,不调档案,也可以就业。而且,只要单位给交社保,就应该视为‘体制内就业’。从这些标准来衡量大学生是否就业,更现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