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14岁女神童之死究竟是谁犯的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14:49   红网

  她2岁上学,14岁上高二,并有望在15岁时成为一名大学生;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名志愿者。然而,就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召开还有短短的5个月的时候,她的梦想在这个春天戛然而止。她因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留遗书跳下校内池塘自杀。(3月20日《长江商报》)

  看课外书,本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谁曾经没有看过课外书,谁不是看着课外书长大的?可一个被誉为神童的少女,因看课外书挨了老师的批评便选择了自杀之路,这不能不让人深感惊讶和痛心!少女为何如此脆弱?难道是家长和老师的虐待,或者有着强烈的厌学情绪?答案好像都是否定的。家长没错老师没错,似乎我们的教育也没有错,那么少女的死,究竟是谁的错?

  从少女留下的遗书上看,她选择自杀的主要原因便是压力大。压力大,这样的词语只有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才有。一个小孩怎会因压力大而自杀,这个压力又从何而来?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少女是“爱”着的,“爱”之余,便是一个“管”了。家长和老师的“爱”与“管”,目的都是希望少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本无可厚非,也在情理之中。可问题,恐怕就出在这个“爱”与“管”之上。

  “管”,多少年来被无数的家长和老师所运用着。按照他们的理论,孩子不能不“管”。只有“管”了,孩子方能成才和成器。实际上,他们的“管”往往约束了孩子的天性,对他们造成了人为的伤害。这仿佛一棵在成长的小树,通过“管”,便将树打造成了一律标准的模样。标准的模范,便是孩子在校上课认真考出好成绩,在家按时完成作业和听话等等。这种标准的好孩子,恰恰会令人意想不到的出了事情。

  除了“管”,便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爱”。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爱着孩子的。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中国人对于孩子的“爱”,总透露出一些虚伪和功利。他们带孩子出去玩,是因为孩子近期表现好或学习有进步等。而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种爱完全是出于单纯的母爱或父爱。有着功利的爱,让孩子们无形中感受到的只有压力。一旦自己表现不好,便会认为对不起父母。

  如果我们和孩子像朋友般促膝谈心,像人生导师般引导他们,而不是人为的“管”和功利的“爱”,孩子的压力便会小了许多,更不会走上轻生的道路了。中学生自杀事件已经不是一起两起,因为压力大自杀者也不是一个两个。人们总说现在的孩子很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可反过来想想,孩子们的内心和想法,我们了解多少?孩子们真的很脆弱吗?即使是,这种脆弱又是如何造成?难道是与生俱来?因家长和老师的“管”,因父母带有功利的“爱”,一些孩子为了成为一个标准的好孩子,他们承受了多少不该承受的压力?这些,我们成年人知道吗?(作者:夏余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