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艺术教育需走出“升学找出路”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 09:45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宋弢 王原 实习生 钟珍遵

  眼下正在进行的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人们常常因为参赛选手对文化考题的无知而大感困惑。但如果了解到当前艺术院校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短腿”现象,对此就不会多怪了。不久前,我省某院校举行了一场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参加测试的学生均为上学年各院系一等奖学金获得者,测试内容多为历史、文学、时事方面的常识。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有40%的学生不及格,7%的学生得分在50分以下。“亦步亦趋”这样一个常见成语,被一位报考美术学博士的考生写成了“一步一去”。

  中小学艺术教育目标在于美育

  本来是中小学生就应该掌握的知识,却成为高层次艺术人才难过的一关。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画家张志民一语道破其中的原委:由于功利主义的导向作用,当前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目标大多指向艺术考试,背离了艺术教育是“美育培养”的这一根本要义,非但没有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反而在扼杀美育教育。

  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目的从来就不在于培养艺术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作品等素质。也就是说,作为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目标在于美育,在价值观上与功利主义格格不入。

  而当前的艺术教育,却恰恰深陷在功利主义的泥淖中。“学艺术就是为了升学找出路”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了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的共同误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一认识影响下,一方面中小学音、体、美课程的时间经常被语、数、外挤占,另一方面艺术类“特长班”、“实验班”又成为招牌班,在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年级排名一定名次后的学生必须全部改学艺术或者直接把文科班转成艺术班的现象,社会上各种艺术类“周末班”、“假期班”、“家庭小灶”也火爆异常。

  功利化倾向严重损害美育教育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梁文博认为:艺术教育这种功利化的倾向,正在两个方面严重损害美育教育。

  一方面,很多家长在孩子学艺中投了大量的财力与精力,寄予了较高的期待,孩子始终在较大的压力之下学习,学习过程已经丧失了艺术教育的本义,也在葬送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一切为了艺考的指导思想,使艺术教育过分追求专业技巧而忽视文化素养,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瘸腿”人才。梁文博介绍,如今每年的艺术报考大军中,对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其实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对艺术既不爱好又无特长,仅仅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而临阵改行,希望在突击训练中学会一些应付考试的技巧和方法,得到一张大学文凭。这些考生有的虽然也能拿到《专业考试合格证》,但艺术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即使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也会显得后劲不足,在将来的艺术道路上几乎不可能有所成就。因此,这种不重视文化素养、培养工匠式的艺术教育,最终戕害的是艺术本身。

  着力解决强迫部分学生改学艺术问题

  将中小学艺术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当务之急在于早日复归艺术教育的美育实质,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介绍,教育部16号令指出,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要以学校为基础,以班级为重点,开齐和上好音乐、美术等课程,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种自己喜爱的艺术技能。这表明,学校始终应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中小学抓住了艺术教育的主动权,才有条件、有能力主导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从当前我省情况看,当前和今后要着力解决好为提高升学率强迫部分高一、高二学生改学艺术的问题,同时要用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杜绝一些部门和社会团体以营利为目的,面向中小学开展的各种艺术培养活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