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坏”孩子: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3日 15:44   人民网-市场报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概念提出了新的定义,所谓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健康整体概念。而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孩子: 我们不是坏小孩

  “我们就是比较谈的来,确实没有别的什么想法,这么一来,我们觉得很委屈。”小许无奈地向《市场报》记者表示。

  小许和文静(化名)是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两人在班里的成绩从未下过前三名,是老师和家长眼中公认的好学生。然而,他们却陷入了一种莫须有“罪名”的苦恼之中。原来,他们两家离的比较近,又是同班同学,成绩还不相上下,并且都喜欢在课余时间搞摄影,所以一直比较聊的来。但是,学校对于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一直有着很严格的管理,老师会定期召集班里的同学投票选出疑似“早恋”的学生,自然,接触比较多的小许和文静也名列其中。于是,被分别谈话后,双方的家长也被叫到了学校。任凭两人怎样解释,老师和家长还是出于防患未然的态度进行了批评教育。这两个孩子觉得无法接受这个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感觉很委屈,再也不敢一起上下学,在班里或外面遇到了连话也不敢说,成绩也下降了很多。后来,这两个孩子先后转学了。

  小许私下表示,班里确实有早恋的现象,但是家长和老师不能武断的“一刀切”,把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都归结为此,这样对他们伤害很大。

  学校:缺乏专业师资

  “我们学校目前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联系了北京市多家中小学,得到的基本都是上面的回答。只有个别学校表示,会不定期地开展一些青春期知识方面的讲座。

  国外在这方面就走在了前面。在瑞典,早在1956年就开始对全国7岁以上的学生进行性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各种性问题,对其进行“人与人关系”的教育,将人类的性,性别与青少年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特别重视从身心健康的观点出发开展性教育工作。瑞士也于1944年就在公立学校开展了性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专家对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研究,虽然范围还不是很广泛,内容也是较多地涉及理论,但是各大医院及各类咨询机构掌握的案例已经越来越多,有助于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学校对于这个话题还是比较敏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讲的太多反而会促使学生去尝试;还有的学校即使进行了一些相关方面的教育,也仅仅停留在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上,而这远远不能涵盖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孩子们渴望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

  “我们学校一位资深教师不允许他们班的异性学生之间过多交谈,效果确实很好,孩子们特别听话。”一位中学教师表示。而记者调查的结果却是,学生们表面上不说话,可私下里都在用手机联系,甚至上课的时候还调成静音互发信息,这真不知道该让谁感到悲哀。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青春期性心理课程的缺失,一方面是学校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严重缺乏师资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