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疏导灾区人们的“心理堰塞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7日 10:47   中国青年报

  “这是什么?”“这是梯子车,梯梯可以爬到楼上去。”5岁的浩浩终于动手在一堆玩具中拿了一个云梯车。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身为警察的蒋红玲却还是感动不已,因为浩浩抗拒的心理开始有了松动。

  蒋红玲也是一名高级心理咨询师,这两天,她的身份是“全国团组织12355赴川抗震救灾心理咨询师服务团”的志愿者。浩浩就是她开展心理援助的一个典型个案。

  专家预测,大灾之后,30%的人心理创伤将持续几十年,如何及时有效地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助,十分必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团中央陆续从各地组派由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组成的心理援助团。截至目前,他们已在绵阳、绵竹、都江堰、彭州等地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工作了近一周时间。

  应对这么大的灾难 谁都没有经验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凤池、中国林业大学老师朱建军……这一行人从北京到成都,一路上碰到了很多志愿者自发组织的心理辅导团队赶往灾区。这些心理学界的专家级人物一路受到很多关注,民间团体人士认出他们后便纷纷请教到灾区后应该如何开展工作。

  2004年,黑龙江省沙栏镇沙栏小学105名学生在洪水中不幸遇难,家长们痛不欲生。当时,杨凤池第一次以个人身份介入,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治疗遂引起红十字会的重视,杨凤池也成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援专家委员会委员。

  杨凤池介绍,一般来说,在灾后的72小时内,对人的心理属于强烈冲击期,常表现为木僵状态;随后进入防御期,表现为否定、愤怒。越早介入,人们的心灵所受到的打击和创伤就会越少,因此“心理救援应该与生命救援同时展开”。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这次特大地震灾难后的心理援助,专家们还是表示:“谁都没有经验。”杨凤池向团员们提出:“我们要做专业性的、实在的帮助,要起示范作用。”

  5月21日上午,与先期抵达的唐山和重庆的心理志愿者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后,心理专家开始进入绵阳九洲体育馆展开工作。情况与预想的并不完全一致。

  九洲体育馆安置了近两万名受灾群众,先前尽管已有心理辅导人员介入,但需要心理辅导的受灾者目标并不明确。

  “在目标不明确、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心理援助不如不做。”朱建军老师坦言,有的志愿者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在进帐篷沟通时,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发生过被赶出来的情况,这样反而会让受灾群众形成“二次心理障碍”,造成新的心理伤害。

  这些一流专家第一天在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调查、排查后认为,在灾民安置点,干预方式难以控制,难以把握,结构化组织难以建立。杨凤池、朱建军等人果断决定,在这样的场景下,不要冒昧地去探寻受灾者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要紧的不是让志愿者做心理咨询,而是心理专家首先学做志愿者,通过很自然的服务方式,发现和接近需要心理救助的个体,逐步介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要好心办坏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抗震救灾!义卖捐款1元起
•易趣热销诺基亚手机Top8
•1元抢拍~索尼T系超薄卡片机
•瑞丽风百搭长款T恤,暴显瘦
•39元抢今春惹眼的包包
•韩版公主款圆头美鞋30元起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