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研社刘琦榕:学语言是一种思维和文化的结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1日 18:06   新浪教育
外研社刘琦榕:学语言是一种思维和文化的结合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宣传培训部副主任刘琦榕

  刘琦榕:我这边还是主要从大学生学习英语问题的角度来谈。现在大学生主要的问题就是刚才娄校长也谈到的词汇、语法花的时间太多了,这样子其实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不平衡。所谓的语言输入,他可能看了很多、听了很多,但是语言输出,他说的和写的很少。一方面是没有环境,另一方面可能是我们这边没有鼓励他们,没有去从制度上保证他们有这种机会去练习他们的口语和写作,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大学生经常是哑巴英语。

  另外还有就是大学生现在觉得语言就是语言,学语言就是学习语言本身,但事实上现在很多教育家都在倡导学语言其实是一种思维和文化的结合。他不仅要学到语言怎么说这个问题,还要学会怎么用这个语言去交流,然后这个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很简单,大家都知道我们不能随便乱问人家年龄多大了,但事实上我们从初中开始或者是从小学开始,必须很日常化地How old are you,就造成了可能很多大学生可以说一些英语,但他实际上没有交际能力,主要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要创造机会,为自己多输出一些,多说一些,用英语交流,用英语写作,去多了解西方国家的背后、西方国家的文化,用英语真正去思考,这个我觉得是能够帮助我们大学生来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的一个方法。

  娄云:这个问题其实刚才我也简单有涉及,但是我再强调几个方面,常见的学生和家长会存在什么心态。

  过分地追求结果,就是急功近利,技巧、捷径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学语言。因为文科的学习和语言的学习很难画出条条线线,是一个你的尽头、你的终极目标,这是很难的,跟理科不一样。

  另外,学习语言不能说一时三分钟热度。因为你突击两三个月很少有人会觉得我这么短时间内能够把我英语的问题全部解决掉。

  另外,不能学以致用。还有中国人要克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心理状态。因为我们也做企业培训,接触过很多外企的员工,包括国家机关的员工,他们其实语言都不差,他们的阅读和词汇都非常丰富,他们有很高的学问,但是他们依然会存在这个问题,一张口就紧张。我观察到一个现象,有的人说中文的时候一个样,说英文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实际上还是跟他的学习习惯有关系。比如说我知道一个人,他能参加中文的辩论赛,但是到英文的时候就结巴,我就很奇怪,就是他刚开始学习英文比较偏颇了,比较注重读写,不注重口语表达。

  有几个现象我想在这儿强调一下,学习语言当中要注意几点,词汇不等于句子,不是我背了多少常见的单词、动词、副词就会拿着单词做句子,不是的,你背完单词一样做不出很好的句子,因为语言的句子不是你生编滥造的,不是按汉语规律来的。初学者多注重句子,然后注重大的段落,整个篇章结构、行文或者是表达的思维过程。

  另外,考试不等于真正的语言能力。因为你考什么试,你说你去应聘一个工作,你说你有什么什么证,人家对方一样要考察你,你拿英语说一下你自己的情况,或者是回答我的英语问题,这是不能够划等号的。所以,简历上写你有这个证、那个证,在人家用人单位来说是一个符号,不代表什么。

  还有拿一本书翻开,说这书简单,我孩子都会,还有成年人说这书上词汇我都会,不用学了。其实能看不等于你会。拿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连小学生、初中生都要强调的孩子们最起码词汇量会讲的是2000个,我给你一本书,有这个词汇水平,是不是你都看懂了你就能表达自己?因为表达自己是要脱口而出的,不是我在脑子里要想,在脑子里翻译,在脑子里翻译很容易出现问题,说出来的英语不是english。我们以前过于偏重读写而忽略听说,后来也出现一种倾向,过于偏重听说,而其它基础都不管了,其实都不对,听说读写我们都要强调。

  另外,你语音好不等于语言好。你有美音、英音都不是最重要,还是你能够精准地表达你自己,这是最重要的。

  王国欣:再有一点,语言学习当中一定不能给学生误导,特别是要让孩子从小培养用英文进行思维的这样一种习惯。当然同时对于英文老师而言,他除了自身的语言素质之外,如果说他没有在国外的经历,因为语言每年都会有新的词汇层出不穷。6、7年前我们带着学生一块儿去英国,和一些老师,在泰晤士河边一边走,一边聊天,一边看它的很多标识。当时我们的一些外语老师就发出这样的一些感慨,他们教给学生很多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书本上和实际上是有脱节的。所以,很多老师就讲,教外语的老师没有出过国,应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遗憾。所以,应当给我们的老师创造更多能够出去学习的机会。所以,对于外语教学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主持人: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请教一下三位嘉宾,目前一些青少年的赛事很多,不管初衷如何,最后一些赛事会和升学挂起挂,一些学生和家长会有这样的心理,对此你们怎么看?

  王国欣:这是目前大的社会环境、社会形势,尽管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必定现在整个社会还是应试的整个大环境,家长希望孩子们学习,既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提高兴趣,养成很好的习惯,增强能力毫无疑问。但同时更多家长也不可避免地希望孩子能获取证书,特别是相对权威的证书,家长认为有更多证书,对于将考学起码可能多了这样一个机会。所以,要想改变这样一种状况,营造这种社会大的氛围,给一个正确的导向,应该非常重要。

  刘琦榕:我这边因为主要是大学生,可能他们升学上的压力会小一点,无非是保研。

  另外,大学生的自主能力比较强,他很少受家长的左右,可能会有家长跟他说我听说有一个大赛你去参加可能比较好。但事实上因为准备这个大赛的过程中,其实是相当艰苦或者是痛苦的。所以,就算是刚刚开始他有这种功利性,在准备的过程中,如果他不是真正喜欢英语演讲,不是真正愿意把大赛作为提升自己的一个机会的话,他一定会退出。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全都是能够把这些功利性都抛开,而看重更长远的发展。

  娄云:我同意王老师的意见。其实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个现实,家长也好,社会整个趋势也好,或者大家热衷的也好,往往是比较功利的结果。做什么事情如果你不端正心态都会变得很功利,包括证书,包括考试,包括大赛。其实证书也好,考学也好,应该是你一个意外的收获,如果是一条路的话,这条路前面是你最主要的方向,如果你在路边同时收获的这种东西,我觉得也是个好事情。

  比方说昨天是教师节,我收到很多短信,也很意外,收到学生短信特别好。比如有希望之星大赛中学组的冠军,给我发短信,他现在在哪个单位,或者是上了人大附中、北大附,这种收获很多。所以这种收获不要把它作为最重要,我跟家长沟通,家长说我的孩子英语水平不是特别好,我报名参加不就成了大分母了吗?不会让他参加。但是如果我是家长,我不会这样教育孩子,任何事情孩子还没有迈出去,你就说你就是一个分母,别去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任何比赛、考试、有挑战的行为,对孩子来说都是挑战自我的能力,只要比他自己更前进一步,你就是更大的赢家。如果你没有发挥自己最好的能力,家长施压很大,我们有这样的选手,非常好的成绩,到决赛的舞台上突然大脑空白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哭着下去了。我相信这就是压力过大的一个结果,你太看重结果了。他只要比自己更前进一步,做出自己最好的水平,收获了一些东西,这就是一个成功。只要是我们主办者和家长、参与者都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就能避免一些现象。其实我们搞那些讲座也针对家长,因为我也经常给家长做讲座,每次他们来报名,我搞几场讲座,告诉他们你参加这个比赛都是抱着什么心态,这个比赛会有什么过程,你的孩子会面临什么问题。所以,刚才王老师也说比赛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又让他们参加比赛的过程,又给他学习、指导、书籍、课程辅导,都是为了这个。其实不光是学习的目的和英语的目的,更多是心理和成长的目的。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咱们访谈就到此结束,谢谢三位。

  娄云:感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