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5个月时间,我自觉完成了从硕士到村民的角色转换。在农村工作同样有作为,研究生当‘村官’并不屈才。”2008年毕业于首都体育学院、现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古城街道金莲桥村任主任助理的稂勇峰这样对记者这样说。(2月6日人民网-《光明日报》)
近年来,大学生深入农村当“村官”的现象越来越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一方面,大学生生在温室里,长在赞美、掌声和鲜花下,缺少农村生活实践,农村基层生活经验不足,大学毕业后,需要补上农村实践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落后的农村缺乏人才,需要人才,把大学生派往农村,有助于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基于此,把大学生派往农村是个一箭双雕的好举措。
不过,笔者认为,如果盲目地认为把大学生派往农村,就一定能促进农村建设和发展,未免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笔者认为,把大学生派往农村,给大学生补上农村实中课,促使大学生与“三农”建立感情,与人民群众建立感情,作用和效果肯定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到了农村后,都能为农村所用,都能对农村经济建设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农村是个非常广阔的天地,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分割,农村也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带。那么如何让农村这个落后的地带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跟上城市的发展步伐和发展节拍,的确需要大量的人才。但笔者认为,农村需要的不是纯理论型的人才,而是需要发展农业准确地说是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技术性专业人才。
但目前派往农村的大学生是学什么专业的人才,坊间不得而知,更不知道他们是否适应农村的需要。笔者认为,如果派下去的大学生仅仅只能把农村的电脑发挥作用,或者在农村举办几场“农村运动会”,甚至认为借“村官”这个跳板进入公务员队伍,那么,时间长了群众是不会满意的。因为农民是最讲实现的,派出的大学生不能帮助农民致富,农民怎能不会有看法呢?
笔者认为,各级各部门要明确告诉大学生,派他们到农村究竟是为了干什么,大学生在农村应该干些什么,怎样才能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等,并对派往农村的大学生要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而不是让大学生误以为通过这个途径向公务员“过渡”。这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只会助长某些大学生的“官本位”思想。
笔者认为,把大学生派往农村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充实农村所需要的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引导,服务和发展现代农业,带领和帮助农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致富。二是给大学生补一补农村实践课,让大学生学会与人民群众打交道,让大学生了解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帮助大学生同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防止大学生将来成才后脱离人民群众。
基于这样的目的,笔者认为,明确加强对派往农村的大学生的分类管理和指导,并根据大学生在农村的表现,择优录用,是大学生派往农村的关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在农村扎实工作,干出一番实实在在的事业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在农村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