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时评:难道“学士后”教育真成鸡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2日 14:16   海峡都市报

  本报讯 我省今年开始试行接纳尚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返校接受继续教育,计划招收2万人,其中本科院校试行“双学位”、“双专业”,高职高专院校仅试行“双专业”教育。同时,省里还适当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招收社会急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2000人;而今年普通专升本招生规模也拟从去年的3000人提高到5000人。

  对于这一系列鼓励应届毕业生返校再教育的新举措,有人认为这样能缓解就业压力,让学生多掌握一门学问,为高校毕业生增加了一个选择。也有人认为这样会浪费教育资源,让学生对学校的依赖感更强,对延缓就业压力仍是局部和暂时的治标之举,相当于让应届本科生自己买单再读一个“学士后”。新政甫一推出便有鸡肋之嫌。

  学生反应:“回炉”本校没啥吸引力

  目前各高校已经陆续开学,本报记者随机采访了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等高校不同院系的部分同学,仅有2位同学表示,如果能够提升学历的含金量,例如福建工程学院的学生可以跨校修读厦门大学的双专业,那么愿意返校继续接受两年教育。而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如果返校修读仍在本校则没什么吸引力。

  “已经在校园里读了十几年的书,还是尽早参加社会实践更重要。虽然现在工作难找,但用两年时间总能找到吧。”闽江学院的小程同学认为,这样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治标不治本,只会拖延学生就业的时间,增加后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压力。

  而一些已经就业的毕业生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前提下,重返学校学习一门有助于自己找工作的专业,既可以避免盲目地凑合工作,又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多一份技能多一份就业机会,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只有苦练内功才有希望。

  专家建议:“回炉”适合特定人群 须慎重选择

  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就业指导主管翁坤海表示,政府鼓励应届毕业生返校修读“双专业”和“双学位”,意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缓解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而且掌握多专业知识也有利于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但毕业生切不可随大流,或为了规避就业压力而返校“回炉”,必须要结合个人的职业规划做具体分析,明确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做出最符合切身利益的选择———用两年时间继续接受教育,还是用两年时间找一份工作。

  “有些职业特长很有优势的学生未必要依赖所学专业来求职,这些人通过个人的特长就不难找到工作。”翁坤海举了个例子,有位学生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管理专业,如果仅凭这个专业想在城市里求职是相当不具备优势的,但这个学生在校时就开始兼职,具备了职场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很强,求职的有效性很高。后来顺利被一家公司录用,职位是人力资源管理。

  翁坤海建议三类人可以考虑返校接受再教育:

  ●毕业生原来所学专业属于基础性学科或长线专业,目前在求职中暂时遇到困难的。本次“双专业”招生范围主要包括为信息、石化、机械等三大工业主导产业服务的工学类专业以及应用文科类专业,属于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利用两年时间继续学习可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职业特长不明显或者缺乏职业竞争力的人。这部分毕业生可以结合返校修读的机会认真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毕竟这次大规模招生门槛较低,只要符合高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的,向本人所在高校提出申请后可免试入学,比考研容易很多。

  ●对自己大学专业有遗憾的人。每年都有学生在高考录取时被调剂到不满意的专业,在高校又得不到转专业的机会,这次开放的“双专业”和“双学位”无疑给这部分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可以顺利转型。

  第三方观点:关键在与实践相结合

  王伯庆,经济学家,现任麦可思公司总裁、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跟踪评估系统(CHEFS)创始人。

  新政无法从“根”上解决问题

  “对于让大学应届毕业生继续留校攻读‘双学位’或者‘双专业’的做法,我个人持反对意见。”王伯庆博士认为,此举一来让学生花更多的学费和时间去完成学业,增加了负担;二来这种做法相当于变相扩招,让原本就匮乏的高校紧缺专业的师资更加紧张,必将降低教学质量。而两年后拿着“双专业”或者“双学位”证书的毕业生并未增加多少含金量,却仍要面对两年后更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业后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

  王伯庆认为,现在的就业压力多数来自结构性供需矛盾,一方面大学生的供给量在增加,不少专业严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经济在发展,对职业能力的需要在不断发生新变化,而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却并未随着这些进行相应改进,没有培养出产业所需的技能,最终导致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大学毕业生不好找工作最根本的原因是在高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实践需求脱节。很多高校老师长期脱离产业需求,在学校里按落后的内容照本宣科,培养出的人才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产品”。王伯庆表示,企业最需要的是有工作能力的人。而工作能力不是靠“双学位”或“双专业”能够获得的。从就业市场来看,雇主招聘也不是看大学生有几张专业文凭、几个学位。那些对专业有要求的企业更需要的是能够把专业知识学精学透的员工。

  企业招收培训生 国家负责生活费

  王伯庆认为其实最好的师资在企业里。“大学生一旦经过培训,有了工作能力,就会有单位要了。”因此,他建议福建省可以在当前就业的特殊时期对特定的人群采取特殊的就业政策。比如由政府、企业联手建立一个在岗培训机制,企业可以招聘一些毕业后还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企业只提供岗位,负责培训,不支付工资,免交社保,这些毕业生的生活成本由国家负责。这些学生就相当于暂时在企业里面读培训生,进行岗位实践培训。经过一年半载的实训考核后,企业可以直接雇用那些适应性和就业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鼓励大学生“零成本”创业

  王伯庆介绍说,上海市新近出台了大学生“零成本”创业的新举措,对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从注册登记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各类行政收费,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以此鼓励大学生创业。王伯庆建议福建省也可以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开设“绿色通道”,由省里拨款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由专门的评审委员会评估大学生创业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享受免费工商注册和外企税收优惠等的待遇,让大学生真正实现“零成本”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此外,对于确实需要深造的学生,王伯庆认为读研是更好的选择。就像美国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时候,对研究生进行扩招。这就像一个蓄水池,就业不好的时候,研究生的池子里的水就特别满,就业好的时候就让其流入市场。

  □记者手记

  1+1不一定大于2

  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中,有“1+1>2”的效应。比如,调整两个部门的人力资源,可以产生聚合效应,让两个部门运作更高效。还有人用这个不等式套用求职:掌握两种专业技能绝对比只懂一种更吃香。事实上,随着学科和分工细化,原来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金砖”———双学位已经不再像昔日那么风光。

  多个学位,多个就业机会,这本来非常合乎逻辑,但用人单位却给出不同声音。曾经做过广厦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的王群峰博士认为,是不是双学位企业并不看重,“关键点在于专业和岗位的匹配程度。”企业对第二学位不认账有其道理,一个学生大学四年时间精力有限,一个专业都无法学到精深,第二个专业的水平可想而知。“多数情况下,偏技术和偏专业的岗位,拥有再多学位可能也无法被相中。”王博士说,这和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并不矛盾,“如果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常用轮岗方式来培养,效果不是学校里多学一个专业所能比拟的。”

  如同前些年硕士金贵,近两年“硕士满地走”一样,随着双学位选读门槛越来越低,双学位毕业生增加的同时,自身的竞争力也在削减。尽管双学位制度在人才培养上有独特优势,但如何把优势放大,延续到职场上值得深思。虽然多学知识总是没有坏处的,但双学位也非万能,就像一位人力资源专家所说的,一定要将职业规划和就业定位紧密联系。“我的专业是什么?我比别人多了什么?什么工作适合我?这些问号,必须提前想明白。”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教育 时评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