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东平:新培养方针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2日 12:00   新浪教育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共同举办,新浪网教育频道独家门户网络支持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活动的第一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于2月21日成功举行。研讨会除了邀请专家、教育管理者和企业界人士外,还邀请了来自福建和北京的家长代表以及来自北京和河北廊坊的大中学生代表,希望通过家长和学生的教育利益直接相关者多元声音的呈现,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到会嘉宾:北京市教科院院长时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郭元婕;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传统文化公益组织“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巫爱金;北京海淀区实验中学学生;零点咨询集团社会公众事务研究总监范文;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中国社科院教授李楯;中国青年报记者、《大小眼看美国》的作者陈强;作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

  以下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先生的精彩发言实录:

杨东平:新培养方针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先生发言

  杨东平(blog):大家好!今天的讨论是围绕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展开的系列的民间教育讨论的第一场,讨论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下一个培养目标的问题。我们认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要形成一个对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教育目标这么一个共识,这是一个大前提,如果我们缺乏一个清晰的目标,那我们的很多具体的改革往往会徒劳无功,甚至是过了十几年、几十年发现还在原地徘徊,所以形成一个改革的共识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对教育理想的共识。

  我们要看到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在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等等的理念还基本是1950版的,就是在五十年代那时候形成的,基本就没有升级换代过,这个现实是非常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

  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这么一个基本价值之后,我个人认为已经为教育指导思想的更新确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价值。关键就是我们如何在这轮规划纲要制定过程当中来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来更新我们已经明显落后的这么一个教育方针。我认为关于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关于教育的发展观,我这个发言会议资料里提供了,我就简单说一下。

  就是树立一个以公平的发展为追求、为目标的教育发展观;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学校教育的培养方针,我着重讲后一个问题,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来确定我们的学校教育的方针和培养目标,我非常同意前两位发言人说的,要更新我们延续至今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么一个陈旧的提法。因为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全民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儿童,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信仰、民族、家庭背景。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很难界定,比如说一个基督徒算不算我们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或者说这个中学生毕业以后到美国去了,建设美国了,算不算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过度政治化的一个目标。而把教育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建设者,这只是反映了一个常识,就是所有的学生最后都要走上工作岗位,都要成为一个劳动者,但这并不是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身,而且它容易夸大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发展。

  我综合前两位的意思,我认为如果我们要提出一个新的表达,我尝试着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培养21世纪现代社会的中国公民,或者叫合格公民,合格公民里面少了一个中国的概念。我觉得这个问题在3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老一代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提出,这个目标第一个是做人,第二个做中国人,第三个做现代中国人。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全面发展这个问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方针是源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最高理想这么一个描述。我们意识到在建国60年以来,我们学校教育的现实当中这个目标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刚才也有的同志说是不太符合教育规律的,我们不可能在学校就把人培养成一个完人,而且马克思这个目标是指在共产主义阶段,人的充分发展的最高理想,我们拿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来规范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学校教育,这个目标就相差的实在太远了,就会出现我们的现实,叫做把全面发展变成平均发展,变成了平庸发展,最后我们的结果普遍培养出的是一种被人称之为叫“老实听话、本事不大”这样的学生,这跟我们过于强调全面有很大的关系。相反,我们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或者说教育的主要功能都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在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要求必须鲜明地提出来。

  所以我的建议,我们新的培养方针叫做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其他的教育价值简单地说,包括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从工具主义回归人文主义,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我们针对应试教育严重的弊端提出了一个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在这个理念产生之初教育界内外就有很多争论,因为这个概念从教育学理论角度讲是很不完美的,很难翻译成英文,当然它的针对性是很清楚的。那么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五四一代的教育家,以陶行知先生为代表,实际上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可能是比素质教育更严格、更科学、更现代的教育理论,就是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它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书本和经验相脱离,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样的一些新问题,他是直接跟20世纪最先进的世界教育思潮接轨的,而且加上中国化的改造,在20世纪上半叶进行过大面积的实践,而且跟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也非常贴近的亲缘性,甚至有人认为陶行知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来源。总而言之,综合教育理论是一个对于改变今天的教育现实仍然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能够统辖教育基本问题的一个秉承的理论,也就是说它不仅仅回答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而且回答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用生活教育来取代素质教育,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