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共同举办,新浪网教育频道独家门户网络支持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活动的第一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于2月21日成功举行。研讨会除了邀请专家、教育管理者和企业界人士外,还邀请了来自福建和北京的家长代表以及来自北京和河北廊坊的大中学生代表,希望通过家长和学生的教育利益直接相关者多元声音的呈现,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到会嘉宾:北京市教科院院长时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郭元婕;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传统文化公益组织“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巫爱金;北京海淀区实验中学学生;零点咨询集团社会公众事务研究总监范文;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中国社科院教授李楯;中国青年报记者、《大小眼看美国》的作者陈强;作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
以下为中国社科院教授李楯先生的精彩发言实录:
李楯:讲两个问题,首先讲以人为本,还是科教兴国。带出来的问题,就是我们教育是培养人还是培养人才?人是我们一切活动的目标,是投入还是产出?我觉得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要讲培养什么人,我觉得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细谈来就是以人为本,还是以国为本,我们知道在80年前,在国民党执政的时候提出的是国家社会本位,这是一个基础理念。那么治理方略是以党治国。在这段历史结束之后,也就是八十年走过来,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法治国家。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今天谈教育问题的大背景,我们就是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经历。
谈教育理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为国,还是国为人。人是作为人类资源的投入,为了要投入,所以我们把它弄成人力资源,还是我们一切活动的最终产出?我们知道中国政府接受了联合国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人类发展这个理念,他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提出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是它的人民,发展的目的在于造就一种使人们能够获得长期的、健康的和富有创造性生活的能动的环境。这是一个简单、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人们追逐物质和金钱的时候却经常被忘记,当然忘记它还不只追逐物质和金钱,还有在别的时候,比如说讲阶级斗争,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时候也是如此。
我们首先讲一下科教兴国这个问题。科教兴国可能没有什么不好,但科教兴国用于教育是不是恰当的。为什么是科教?而不是教科?更不是我们现在都接受的教科文?这里讲的科,实际上主要不是科学,是技术,这是最实质的问题。我们谈做教育的规划,做纲要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为提高国家竞争力而要增强自主创新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是不是教育的迫切需要?我个人认为,不是。
那这里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不是一个概念,在我们发展的前一阶段强调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实际讲的是技术,我们特别关注它们给我们能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利益,带来什么样的物质改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实际是技术的时候,我们在强调科学决策的时候,不知不觉受到了这种科学技术强势话语的影响,我们很少考虑到过于强调科学,实际是技术所带来的问题,和这种技术会给人类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其中有一点,就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这样一个对立和分裂,这在世纪初我们有一次关于教育的会上,杨东平老师也去了,清华大学的刘斌教授特别谈到这一点,他就说科学的传统体现了一个独立的对自然界认识的过程,而技术源于一种工匠的传统,欧洲那些作坊,源于那种工匠的传统。我这个人不愿意做定义,如果非要做个定义的话,粗略地说,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按照一定规范的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认识是一个过程,所以即有的认识并不总都是正确的,它是个过程。
科学本身并不带来自然的变革,能够带来自然的变革是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它才能带来对自然的变革,我们说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变革自然上,实际就是技术带来的。这种表现如果反映到决策上有两点,一个,科学的就是正确的,忽略了科学的过程性,第二,误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忽略了人文文化的作用。有些人提到有用没用,没用的都不学,我说学校是要学很多在有些人看来没用的东西。比如像做人的原则,不见得是能换钱的,我做人有原则,不见得好就业。
第二个问题就是讲教育是什么。我觉得教育要给人的是学识能力,使他能自主选择。讲到学,就是一种知识和记忆的传承,包括操作,包括劳动,这活怎么干,本来不会,我的前辈告诉我这个活怎么干,我会了,一些知识本来我不知道,我的老师告诉我了,我的父母告诉我了,我知道了,这是第一类;第二类,我们要给受教育者,对他的生存环境的一种认知和解释的能力,刚才很多人谈到我们中国是什么样?谈到我们中国特色,有人就谈到世界是什么样。我们现在一个一个人,包括我们的农民工子弟,面对的都是在国际上流动的资本,他有没有一种认知能力?如果不能认知就很难选择。当然它的跨度太大的选择恐怕很难实现,但是在他的生存条件下给他的空间,他可能通过努力选择正确,生活就会好一些,选择不正确,就会差一些。
第三点,就是他在认知解释之后,他有没有很好的回应和处置的能力,知道该怎么办。作为后者来说,我们谈到自主选择,目的就在于使个体,也就是一个一个的人能更好的生活。第一点,要是健康的,身心健康,要是快乐的;第二点,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不伤及别人,对人是负责任的;第三点,能够与我们生存的自然空间和谐共处。教育是干什么?就是教一个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做人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要教出一个有脑子的人,自己能选择的人,而不是像过去要求脑袋长在别人身上,我们只要根据他的脑袋来活动。
第二点,就要讲一下目的理念和实现目的理念的做法。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我们中国处在转型之中,我们在1997年,刚才有人谈我们的《宪法》,谈我们的《教育法》,我还要谈一个更重要的阶位同样高的一个法律文件,就是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我们国家在1997年加入,2001年全国人大批准,它的法律阶位就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第13条就专门讲了受教育权,我在这里不重复,简单地说一个教育的理念,那里面对教育理念作出规定了,我们国家签署了,我们要承诺,就要遵守;第二个是政府财政对教育的积极责任;第三点是教育的公平;第四点是受教育者的选择自由;第五点是办学左右。就是说这些在中国1997年政府签字加入,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就是我们的最高权力机关批准,它的地位是个宪法性文件的地位,那就是我们怎么做。
从这里边我们来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人才,就国家教育政策而言,我个人认为,培养活跃于今天,也就是21世纪多元一体,合而不同格局下开放世界中的中华人。刚才有人说得很好,你培养完了跑美国去了怎么办?加入美国国籍了他仍然是一个中华人。如果这样来看,我们教育按照中国政府签署加入的这个联合国文件,这个法规性文件,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这样几点:
第一,鼓励人的个性和尊严的充分发展,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第二,要做到使所有人能有效地参加自由社会,促进人群之间的了解、容忍与合作,教育就是干这个的,目标、理念就是干这个的;
另外从国家立场考虑,我们有些时候也要考虑到国家立场,包括我们这些做法律和公共政策的人,从国家立场考虑,发展和发达都是全面的、整体的。今天的中国正像有些研究者提的那样,不但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大国,还没有做到这点,更重要的中国早已经不是一个知识生产大国了,那么在这种情况宏观的国家教育政策方面应该注意到的是中国在知识和信息的取得和交流方面,赶上发达国家,远比在经济方面赶上发达国家要更容易,而且在知识和信息的取得和交流方面赶上发达国家,正是在经济方面赶上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之所以重要就在这里。教育要具体操作,不是谈个空理念,具体怎么做?今天是谈理念,不多说,简单说这么几点:
第一点是政府责任。政府主要在教育方面负有财政支持的积极责任,但不应该直接管理学校中的具体事物,而且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应该首先用于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后的职业培训,在中国尤其是农村人的职业教育培训;其次应该以评估选优的方法来支持研究型大学,政府财政一般不应该直接用于师范、农村、小城市、社区、医生以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应该放开民间教育基金会和教育慈善捐款,但民间的投入再多,不能同样抵减政府的投入;
第二点就是受教育权的问题,这里我们就要说一个,义务教育的义务是谁的?义务教育的义务是两种人的,第一是国家,提供条件,别的不要多管,第二是父母必须送孩子去,不许让孩子干活挣钱,一不履行义务在法律上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不是受教育者有义务,而是国家和父母有义务,当然这是我的理解。
第三点,就是在讲课和办学方面的权利和教育的归置,要开放办学权,放低办学门槛,由市场和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专家评估机构来评价学校。我们现在学生压力最大的就是高考,学校压力最大的就是教育部的评估,闹得人仰马翻,有什么用?要我说,毫无用处。
那么教育的归置应该三个层面:第一,我们国家很特殊,就是要由党和全国人大制定教育法律,这点不能太多;第二点,就是应该由教师选举产生的教育委员会,在法律框架下来制定和修改具体的关于教师资格、基础课程标准、教学安排这方面的制度;第三点,就是要学校自行安排的制度。这三种制度都必须给教师留下在工作中自主创新和选择的空间,我们说学生不自由,教师也不自由。如果我坐在这儿,脑袋长在你身上,那么我就不需要讲课了,弄个录音机放个电影就成的,或者弄个机器人来讲,何必要人来讲呢?
第二点,就是在各个层面设立教育委员会,由各类学校的教师选举产生民主管理教育,在大学中实行教授治校;
第三点,就是小学要培养学生自治,中学要实行有限的学生自治,大学要实行学生自治。
最后讲一下怎么突破困境,给我的题目不是说困境吗?为什么有困境?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困境就来自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里面提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改革面对体制性障碍,我们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走来,和十七大提出的全面改革,我们说出了,还没有做好,没有做到,推行了全面改革,教育的问题就解决了。
体制性的障碍在现在三十年了,我们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了,衍生出两种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功利和过时的敌情意识,我们在敌情意识上有强迫症了,那东西很难忘,再有就是习惯和利益。
第二点,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十七大提出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合作是时代潮流,以人为本。我们能不能真正做到、认识到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而不是满天下的敌人,合作是时代潮流,我们能不能真正以人为本,而不像国民党时期以国家社会为本位?我们多走了这么长时间,八十年的弯路,现在能不能做得更好一些?
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就是要梳理问题,制定规划要有广泛的公众参与,要梳理问题,要认错,要改变计划经济走向市场教育回归计划的那种现状,现在经济走向市场,教育回归计划,教育管的越来越死。举国体制是搞不好教育的,举国体制能不能出人才?能不能出科技成果?当然能出,但是不可能搞出人人平等享有的教育,不可能搞成有助于人人幸福生活的教育,问题就在这儿。
市场出效率,政府搞公平,所以我们需要改变学校是政府附属物的现状,我们知道1984年中共中央有一个文件,谈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要改变在当时企业是政府附属物的现象,那么我们今天要改变学校是政府附属物的现象。所以很重要的,我们是强调国家的教育权力,还是强调公民的受教育权,我认为当然是后者。因为不管执政党也好,政府也好,都很清楚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那么有了困境,需要解扣,走到今天了,我们改革30年了,解扣不可能逐步,逐步解决问题,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对教育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梳理,对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构想,需要有党、政府、企业、学校、公众各方面人齐心合力的努力,我们的中国教育才有可能搞好。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