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常青藤式的幼儿园:兼论孩子不必早读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 21:02   新浪教育

  常青藤式的幼儿园:兼论孩子不必早读书

  孩子要不要上幼儿园?从多大开始上幼儿园?上什么样的幼儿园?这一直是争议不休的问题。我们传统的观点是:孩子应该上幼儿园。一般而言,上幼儿园的孩子在智力、感情和社会能力上发育得比在家里长大的孩子要快一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孩子的这些能力,需要在和更多的人的互动中才能充分发展。如果孩子总待在家里,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不管怎么充分,也是比较单一的,许多社会内容(比如和陌生人、朋友打交道)根本不会出现,孩子也无从学会有关的社会技能,甚至连这方面基本的语言也难以掌握。用我们的话说,孩子大一点就需要有小伴侣一起玩儿,不愿意总和大人泡着。所以,孩子一岁半左右,送进幼儿园是有好处的。更不用说,中国是个独生子社会。孩子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更显孤单。如果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则可能更有碍于其发展。一般而言,老人比较惯孩子,同时因为精力不济,跟不上孩子的节奏,无法和孩子形成有效的互动。这也是为什么老人带出来的孩子慢一些、社会技能差一些的原因。

  不过,上幼儿园也并不是没有问题。比如美国最近有不少研究显示:上幼儿园的孩子有“行为问题”(如不听话、暴躁不安、欺负别人等等)的比率比较高。一项2006年的研究甚至称幼儿园的孩子在一天中体内分泌的压力荷尔蒙可的松 (stress hormone cortisol) 要比在家里带的孩子高。很显然,送孩子上幼儿园,固然帮助孩子学习社会、增加人际沟通,但也可能要付出代价,使孩子过早地承受各种社会压力。

  我们的女儿在两个月多一点就进了幼儿园。在这方面,我们因为学业压力,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当然也没有在送与不送之间权衡。我更多的是看到了早送幼儿园的好处:孩子从小习惯于和陌生人打交道,适应不停变幻的环境比较容易。比如她15个月刚到美国的幼儿园时,半天内就适应了,一点也不认生,妈妈走了也不哭。而一个比她大两个月的女孩儿,因为是第一次上幼儿园,几个星期也不适应,甚至哭几个小时,逼得妈妈再把她接回家(在这方面,我们夫妇俩看法不同。妻子说如果她能够重新选择的话,孩子半岁前她肯定会放弃一切自己来带)。不过,我们在选择幼儿园时则比较精心。特别是女儿从十五六个月到5岁期间上的那个美国幼儿园(名字叫“创造性的儿童”),对她的成长发育非常关键。我不妨结合那个幼儿园谈谈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这个幼儿园最好的地方是师生比例。在她一岁多到两岁出头时上的婴儿班,师生比例是1∶3,2个老师,6个孩子。而实际上,有的孩子因各种原因缺席,有的来了以后要睡觉,有时则还有助理老师帮忙。这样就经常出现一个老师看两个孩子,甚至一对一的局面。一年后上中班,2个老师6个孩子。再过1年上大班,18个孩子分3桌,也就是3组,1组6个孩子,1位老师。这样一直上到5岁。再者,所有老师都是大学生,都受过育儿的职业训练,有许多能唱能跳,比如婴儿班的领班老师还是康州交谊舞比赛的第二名,另外有一名黑人老师擅长非洲舞。大概最好的老师,是一些临时老师,她们大多是耶鲁的学生,才能极其丰富,说演戏就演戏,说唱歌就唱歌,说讲故事就是一大串故事。这样的环境实在是最理想的。当老师和孩子能到一对二或三甚至一对一的水平时,孩子就能得到大人充分的照顾,和家长自己看几乎无异;而各位老师技能多样,能够取长补短,教给孩子的东西比一个家长要多,在方法上花样也多。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机会和别的孩子打交道、交朋友,培养了其社会技能。美国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孩子过早进入大群体的环境,会增加其日后的“行为问题”。而幼儿园能保持这么小的环境,从婴儿班到中班再到大班,逐渐扩大班级规模和孩子的社交范围,无疑给孩子以充分的适应时间,避免了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用我们的“常青藤原则”来分析,大群体是大课式的教育,漠视孩子的具体需求。孩子因为年幼还没有社会化,不懂得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彼此容易冲突,也容易通过各种过激行为抗议自己所不理解的社会规范。小群体则使老师可以及时对每个孩子的具体需求做出反应,一个一个地帮助孩子学会基本的社会规范。女儿在这个幼儿园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戒律”掌握得特别好,就是因为老师能够根据她碰到的每一个小问题(如和其他孩子抢玩具引起的冲突)耐心帮助她领悟做人的道理。

  这个幼儿园执行了非常严格的规矩:坚决不教孩子语文算术。我们开始时还就此提出异议,院长则特地解释了他们的教育哲学:在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感情和社会技能,即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的稳定,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当一两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到了幼儿园时,这个孩子就等于走向了社会。从大人的眼光看,她不过是要对付另外5个小朋友、2个老师。但对一个幼小的孩子而言,这几个人构成了一个“大世界”;要理解和适应这个“大世界”,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生活经验不需要读写、算术等技能。用理论化的语言来表述,读算这种学术性技能是理解超出我们的直接经验范围的世界的工具。在孩子连身边的世界还不能充分理解时,当然不需要这种技能,大人也不应该把孩子不需要的技能强制塞到她手里。当感情和社会技能还发展不充分、不稳定时,让孩子学读写算术,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在挫折感中学习明明和自己生活不相关的东西,自然导致了厌倦。最后,孩子不仅读写算术没学多少,感情和社会能力也发育不成熟。感情上不稳定,社会技巧的缺乏,则使孩子对付不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上学后成为影响其学业的最大因素。我在后面讨论早期教育和智商问题时将进一步指出,现代一系列新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在5岁以前开始阅读的孩子,日后的阅读发展反而比较慢。

  女儿每天来到这个幼儿园,不是学什么读写,而是坐在老师的膝上听老师念图画书。我在本书第三部分讨论早期智力开发时引述一些专家的研究指出:在早期教育中,大人给孩子读图画书(而不是让孩子自己识字)是最好的手段。因为孩子对着图画听故事,会触景生情、激发出对世界的兴趣和想象力;同时大人和孩子还在这一过程中有随机的交流。这样孩子的词汇量就逐日加大,表达能力也日渐丰富,和外部世界的沟通就更加复杂。女儿从小就听故事成瘾,对电视反而缺乏兴趣。她一岁多时经常半夜二三点醒来,拿起一本图画书使劲摇着正在熟睡的妈妈:“讲书!讲书!”一次我带她去书店,一位母亲正兴致勃勃地给自己的孩子念图画书。女儿则从书架上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走过去塞到人家手里,意思是:“你给我讲!”我赶紧上去道歉。大家哈哈一笑。从这个场景也可以看出,女儿在幼儿园已经习惯了:什么时候想读书,就可以找到一个大人(即她的老师),然后坐在人家的膝头听故事。到了书店,自然也觉得所有大人理所当然应该给她“讲书”。幼儿园在这方面实在是把孩子“惯”得异常自信。另外,除了听故事外,她在幼儿园的大量时间用于摆积木、观察动物等游戏上。幼儿园基本没有电视,整天的活动是在和人的互动中完成。这样,女儿从这个幼儿园出来后,虽然没有认什么字(应该说是一个大字不识,认的几个字也都是家长自己教的),但是观察力非常敏锐,动植物的知识异常丰富,而且情绪快乐、信心十足、能说会道、善于和别人沟通。5岁以后上学前班乃至小学,没有适应的问题,到哪里都如鱼得水。她虽然出身于非英语家庭,但在班上阅读领先,并先后上了钢琴、芭蕾、中文、法文等大量额外的课程,全无压力。这和她在感情上的成熟、稳定有非常大的关系。

  顺便交代一下,这个幼儿园,一个月的学费将近1200美元,不包伙食,而且要排队才有机会。有时要等一年,有时则永远等不到机会。妻子当时去参观时,对其教育和设施都目瞪口呆,辛酸地感叹这样的“儿童天国”实在不属于我们的穷孩子。可是一个月后,幼儿园院长突然打电话,说因为一个孩子因家长失业而退出,其年龄、性别和我们女儿相合(幼儿园对每个班孩子的年龄、性别有严格配置),有位置给我们的女儿,我们必须在3天内做出决定。当时的1200美元,就是我们的全部收入,缴了这笔钱就连房租也没有了。况且第二年我们奖学金用尽,一无所有,怎么可能上?后来我们夫妻俩反复讨论,得出了一个“非理性”的结果:一定要上!孩子不能为父母的穷困在教育上付出代价。没钱我们自己想办法!当时一位朋友听到我们的决定后,说我们“疯了”。确实,这可以说是我们一生在个人财政上最为冒险的决定。不过,做出这一决定后,我“逼上梁山”,开始给香港、新加坡的中文媒体写稿,最后写到大陆媒体。后来几年竟靠着稿费支撑着全家的生活。这也是我四五年期间在国内出版了十几本书的“第一推动”。回想一下这段历史每每感叹:孩子最能激发父母的潜力!另外,第二年我们马上拿到一笔奖学金,每月自己只支付300多块,减了将近1000块的负担。美国的这种高层次的私立幼儿园和学校,都有扶助弱势阶层的政策,学费高但也给许多家庭提供奖学金,保证孩子来自多元的社会背景,避免办成贵族学校。再有,即使从经济上算,上这样的“高级”幼儿园还是更划算。我们周围有些经济条件好得多的家庭,为了省钱把孩子送进了700多块的幼儿园,孩子不适应、容易生病,常常三分之一的时间要接回家里,而即使孩子在幼儿园里,家长也提心吊胆,最后平均每天的费用可能更高。我们的女儿,第一年仅有一天因病缺勤,而且在幼儿园非常快乐,当家长的自然可以安心干自己的事。我在那一阶段压力很大,但“生产力”很高,也和这个幼儿园有关。

  这样的幼儿园,在中国大概不太现实。我这里的介绍,只是想给国内的家长和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理想的模型。我知道国内有许多“贵族幼儿园”,物质条件并不缺乏,缺的是幼儿教育的理念。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学”之前的教育。在“学”的阶段之前让孩子读书,无异于揠苗助长,结果很可能是使孩子的感情和心理受到挫折。幼儿园的最大功能,是帮助孩子在感情上发育成熟,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过程。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智力开发型的幼儿园常常是最有害的。许多家长温文尔雅,家教很好,但孩子在集体中则脾气暴戾反叛,很难管教。这里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太小,语言也有限,有了挫折感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就用行动来表达。幼儿园如果不照顾孩子这种感情发育的特殊需要,一味强调智力开发,孩子的挫折感就可能更强,乃至上了学后感情不稳定,不知道如何和别人合作,最后触犯许多同伴,陷于孤立,性格变得更加焦躁。一般而言,中国的家长过分迷信智力开发,过分重视孩子的功课,对教育的理解非常狭隘,甚至把感情发育、社会能力排斥在教育之外。而中国目前的幼儿园班级太大、时间太长,且强调死记硬背。孩子在家作为独生子被过分娇惯,乃至有四二一综合症,然后突然进入一个幼儿园的大班还不算,学业压力也跟着上来,落差太大,心理就更难适应。在我看来,家长力所能及,应该是挑选师生比例较高、注重快乐而非智力的幼儿园,或者送孩子半天,以减少压力。要记住,没有“情商”,孩子智商多高也难以成功。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