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第六,让孩子在感激而不是怨恨中长大
我反复强调贫困可能成为教育孩子的财富,但也不能否认,物质的贫困也可能带来精神的贫困,造就失败的品格。
我在后面谈到美国的阶层分化时将特别讨论,贫困有两种:一种是境遇贫困,其贫困的原因是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曲折或者不幸的遭遇,比如自幼丧父、生在贫困家庭等等。这种贫困往往是暂时的,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而改善。另一种则是世代贫困,其贫困的原因在于特殊的“文化行为”,比如吸毒、酗酒、性生活过乱等等。只要不改变这种“文化行为”,贫困就永远会存在。特别是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学到了这样的“文化行为”,贫困就会不断地“遗传”。
教育孩子,首先要塑造他们良好的文化行为。对穷人来说,这一点做起来比说说要难得多。贫困给家庭生活带来了种种困难。这些困难,使孩子得不到别的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东西。如果家长教育不当,这些孩子的心里就会产生怨恨情绪。许多这种怨恨情绪,也并非没有其合理性。不过,家长的责任,是要孩子不要怨恨而要感激,要让他们珍惜自己有的东西,不要总想着自己没有的。在怨恨中长大的孩子一般没有好前途;在感激中长大的孩子,则比较容易成功。
就这个问题,我曾和女儿的教父教母讨论过。他们是典型的自由派的美国人,忠诚的民主党,对种族歧视深恶痛绝,认为美国社会对黑人中的种种问题负有责任,拥护对黑人在各方面给予特别照顾的“种族平权”政策。不过,最近几年黑人社区中出现一些保守主义者,认为“种族平权”的政策培养了黑人的受害者情结,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比如,在“种族平权”的政策下,黑人孩子上大学考分可以比其他族裔子弟要低得多。一个穷华裔的考分比一个富黑人高,得到照顾的往往是黑人而不是华人。这样,一些黑人就天经地义地认为自己应该凭低考分接受照顾而上大学,不必用功读书。当一个种族的自我期望值这样不断降低后,这个种族就永远不能成功。
我对女儿的教父教母解释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时,拿在北美的华裔作为对比。大约10年前,加拿大的华人曾经在一次重要的大选前提出加拿大政府必须对当年歧视华人行为道歉的要求。这一背景是:在上个世纪早期,加拿大像美国一样,受排华风潮的影响,对华人有种种令人发指的歧视政策,华人当时的境遇并不比黑人好。到了90年代,社会变得文明多了,克林顿政府还代表美国政府向黑人道歉。既然如此,为什么加拿大政府不能同样地向华人道歉呢?当时,《世界日报》上有一位老华人写了一篇文章,反对道歉的要求。他的立场是:加拿大政府过去歧视华人当然是不对的,也无法为之辩解。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毕竟人家早已经改正了。再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来到加拿大的华人,虽然受尽种种磨难,但毕竟比在自己的国家所受到的待遇好多了。人家对我们犯过错误,但总的来说还是对我们不薄。我们也应该有感激的地方。这一点,把自己的生活和国内人的生活比比就明白。看看周围这些加拿大人,我们心里很明白:他们也认为政府一个世纪前歧视华人的行为是可耻的,相信到一定时候他们自己会表明态度。所以,道歉的事情,以后可以慢慢议论。但像现在这样借大选向政府进行政治逼宫,未免不厚道(据说几年后加拿大政府也道歉了)。
我借此事说明中国人和黑人在美国有着怎样不同的传统,以及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成功、黑人为什么那么失败。一言以蔽之,在美国,华裔子弟在感激和责任中长大,觉得这个国家和家长给予自己的已经太多,自己应该有所作为才对得起这一切。黑人则在怨恨和愤怒中长大,觉得自己的苦境全是别人造成的,别人必须为自己负责。具体而言,中国人在美国也受到许多种族歧视。特别是那些上个世纪初作为劳工来的唐人街华人,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忍辱负重。但是,华人在看到自己受歧视的同时,总能看到一些积极的东西,看到这个社会给自己提供的机会。华人家长教育孩子总会这样说:“看看你生在这里多么运气!还不好好努力!你要是嫌这嫌那,就回中国看看!”结果呢,这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珍惜自己的机会,很快也就经过自己的奋斗而获得成功。
相比之下,黑人孩子从小得到的教育是,我们的祖先作为奴隶被卖到这里,这里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剥夺我们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现在的一切问题,都应该社会负责。虽然美国社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对黑人有许多特别照顾;但是,许多黑人青年觉得社会欠他们的债是永远也还不完的,他们自己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
这些人的道理对不对?从历史上看可以说基本是对的。黑人受的苦难以及美国对黑人犯下的罪孽实在是罄竹难书。但是,如果你只用这一套教育孩子,孩子就总会觉得别人欠着自己许多,自己没有必要为别人、为社会做任何事情。我刚刚到美国时,就看见电视采访贫穷失业的黑人:现在麦当劳有1小时5块钱的工作,你去不去?结果,被采访的在美国长大的黑人,都说不去。理由是钱太少,社会不公平,他们宁愿失业。但是,那些通过移民刚刚来到美国的黑人,都争先恐后地要去,说他们不嫌钱少,因为“你总得从某个地方起步”。他们珍惜的是机会。其实,拳王阿里早就是个明白人。他年轻时是黑人反叛的偶像。但是,年长后跑到非洲一看,直言他非常感到幸运自己的祖先被卖到船上运到美洲来。可惜这一近乎冷血的现实,是黑人社区很少意识到的。
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要讨论美国的种族问题,而是要讨论怎么在困境中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也许有充足的理由把自己家庭的贫困归结为社会的不公平。但是,如果只告诉孩子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就可能总觉得社会亏待了自己。一个人如果这样陷入受害者情结中不能自拔的话,就不可能成就任何东西。最近我就听说了许多中国贫困大学生出现信誉问题。比如,有位大学生得到素不相识的人捐助读书后,偷偷辍学,并继续向捐助人要钱,拿了钱去做买卖,被发现后一度还拒不道歉,甚至把人家捐赠的4万元说成几千元。这种人的心态也不难理解。他想的是:我一切的不幸都是因为社会不公。我自然应该能偷什么就偷什么,反正社会欠我的是永远也还不完的。人要走到这一步,就无前途可言了。我们要特别警惕的是形成一种使穷人永远穷下去的“穷人文化”。
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则正好相反:不管自己怎么贫困,要让孩子学会感激、学会珍惜、想到对他人的责任。这一点做起来并不容易。大家都知道,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任何牺牲,从不求回报。但是,这种感情无论如何伟大,如果表达方式不对,就会给孩子带来一切都是她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甚至是别人欠她的心态。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变得自我中心、目无他人。所以,我们从小就特别注意消除女儿心中那种理所当然的感受。比如,家里的好东西当然最终是要给她先吃。不过她妈妈不时提醒她:爸爸很辛苦,你要想着爸爸一些,不要忘了是爸爸辛辛苦苦地工作,你才有这些东西吃。所以,女儿对所有的一切都特别珍惜。一年一次的圣诞节,她可以写信给圣诞老人,要求自己最心爱的礼物(当然这些礼物要家长照着她写下的单子偷偷地去买)。可是,即使她还相信圣诞老人、相信自己要什么圣诞老人都会给,她每次要的礼物,一般就是两件,总共价值大概也就十几块钱。最近的一天,她从学校刚刚下了小提琴课,突然满脸涨得通红地问来接她的妈妈:“妈妈,我是否下学后还有些时间?而且,家里还有一些钱?”妈妈一问究竟才知道,她的小提琴老师鼓励她参加乐队。不过,为了参加乐队,最好要另外再上一对一的小提琴私人课。她做梦都想参加乐队。但是,她知道另外上课对家里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问起来格外紧张,生怕自己要求太多了。
我们在买东西时不时地告诉她:你如果要这个,爸爸妈妈要如何工作才能把钱挣来。最后让她决定是否买。结果,她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不买。甚至对她的教育投资,我们也告诉她代价是多少。比如,如果她决定学钢琴,我们就要告诉她需要花多少钱,我们为此不能住大房子,等等。她由此意识到,学钢琴不仅她自己要用功,别人也为了她的学习而用功。这样,她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而且永远感念着别人为了她的机会所付出的东西。
我不是基督徒,但我经常为基督徒那种感恩的生活态度所感动。比如,一次我去一位常青藤的校长家,吃饭前,全家围在一起,手拉手祈祷,感谢上帝给他们饭吃。地位如此之高的人,竟会为几块简单的面包和色拉感激涕零,可见为人之虔卑。信不信教,是孩子的自由。不过,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心怀感激地成长。看看她现在这种快乐、自信、善良的性格,我就知道这种感激之心也在不断给她带来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