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智商与早期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 21:09   新浪教育

  智商与早期教育

  “智本主义社会”的成功阶梯

  ——智商及其社会后果前面两部分的讨论,无论是《一岁就上常青藤》还是《华尔街怎么养孩子》,都是以我们怎样抚养自己的孩子为中心而展开的。我所倡导的教育方式固然来自我们个人的价值观念、经验和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我们所吸收的一些教育理论。因此,本部分将跳出个人化的经验,综合国外的一系列理论和经验性研究,来分析教育孩子过程中几个核心的问题:智商、素质、智商的开发和素质的培养以及素质对于成功的决定性作用。

  从教育的立场,我把人类社会分为三大阶段:传统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智本主义社会”。在这三个阶段中,决定人一生成败及其社会地位的要素有着本质的不同。简单地说,在传统的贵族社会,血统是决定性因素。你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力,首先要看你的家门、出身,而未必是你的个人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你一生的成败则决定于你所掌握的资本,即你是否有钱。虽然能力可以产生金钱,但是一个能力平平的百万富翁子弟,比起住在偏远农村但个人素质达到百里挑一的水平的穷孩子来,还是有着难以挑战的优势。“二战”以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开始进入“智本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能力平平的百万富翁子弟很难斗得过有着百里挑一的素质的穷孩子。因为前者虽然继承了巨额财富,却没有能力创造新的财富。在一个财富飞速增长的时代,他即使谨慎地保有了所继承的财富,这笔财富在新增长的巨额财富面前很快就会显得微不足道。后者虽然一贫如洗,但其个人素质所具有的创造财富的潜力,则在早年就会被社会所承认。结果,他即使一贫如洗,也会被炒得像是市场炙手可热的期货:大家争相往他身上投资、花钱请他进常青藤接受一流的教育。如果他争气的话,就可以效法比尔·盖茨等等前辈,凭借自己的智力创造微软、谷歌、Facebook这类企业。而那些守着祖宗财富的富家子弟,比起他来就像个叫花子了。

  当然,这种社会阶段的分法,是非常粗疏简单的。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需要能人治事。贵族要是不能干,或不重用能干的人,就会被淘汰。特别是中国传统社会,相对欧洲更是平民化,缺乏贵族传统,科举考试的理想还是“选贤与能”,而非品评家门。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竞争的门户更是大开。比如卡内基不过是个穷困的移民,登陆美国后马上成为社会底层的童工。但他靠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世界最富的人。这些都体现了“智本主义”的原则。不过,在前两个社会阶段,能人从底层崛起还是受到种种限制,需要突破既有的制度框架。真正出头的,还是能人中的极少数,是例外而非常规。所谓“智本主义社会”,则创造了制度化的渠道,把能力作为唯一的指标来衡量一个人。比如常青藤,即使到了20世纪上半期,还是被白人社会精英垄断,别的阶层根本无法和这一统治阶级进行公平竞争。如今则不同了。你若是没有能力,几乎什么血统和财富也无法把你送到常青藤里。你如果有能力,哪怕你是中国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哈佛也会一年花4万多美元请你去读书。这种现象,只有在“智本主义社会”才会普遍地、常规地发生。

  下面的《钱再也挡不住你的孩子进常青藤》一文,介绍的就是这种“智本主义社会”如何围绕着常青藤创造了一整套制度化的渠道,不问贫富地把最高智商的人收罗殆尽。你有钱未必进得了常青藤,但有智无钱者却能捷足先登。这其实也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逻辑:对高素质的人追加教育投资,会产生极大的经济回报。比如比尔·盖茨如果生在中国农村,说不定就是个马加爵,甚至根本不可能上大学。但这样的人如果生在21世纪的美国贫困家庭,哈佛会一年拿出4万多美元请他去读书。算算账就明白:白请人家来读书,4年下来也不过19万美元。回报是什么呢?看看比尔·盖茨所拥有的财富,超过了1千亿美元。他即使是不行善,一生靠交税也会回馈社会几百亿。如果你在股市上19万的投资有这样的回报前景,你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也愿意去试试。相反,一个素质平庸的富家子弟,你在他身上不管投几百万、几千万,他也不会胜任复杂的工作,甚至难以完成高水平的学业。这种没有赢利前景的投资,谁也不会干。所以,即使富人有的是钱想送自己不争气的孩子进哈佛,哈佛也会不要,宁愿自己投资把位置留给潜在的比尔·盖茨们。

  基于同样的原则,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孩子和常青藤的距离越来越近。美国一流大学录取中国学生的比例和绝对人数每年都在提高,而且经济因素也越来越不成为读常青藤的障碍(其实经济因素对中国学生而言几乎从来不是个障碍,因为他们基本都拿了全奖)。在哈佛、耶鲁这种学校,对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一概免费。最近两校又提出新政,对家庭年收入达到18万甚至20万美元之巨的家庭,收费封顶,保证这些家庭最多只用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来支付教育费用。美国高等教育界的人士预计:用不了多久,家庭年收入20万以下的家庭,上常青藤就会免费(包括生活费)。可见,上常青藤再不会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个能力问题。所以,我才敦促中国的家长要让孩子“一岁就上常青藤”。早期教育的成功,可以使你在一贫如洗的情况下把孩子推向世界的顶峰。

  综上所述,在“智本主义社会”,家长能给孩子留下的最大的遗产不是资本,而是“智本”。接下来我们必须面对的是:这个“智本”是什么?能否被家长从孩子身上人为地创造出来?围绕着这些问题学术界还有许多争议。我将重点介绍十几年前轰动美国的智商研究名著《钟曲线》中所阐述的“智商决定论”的观点。从这一“智商决定论”的角度看,人一生的成败,甚至收入水平,都和其智商密切相关。美国大学的“高考”,即SAT(学术能力测验),基本也可以换算成智商。不过,许多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都对此说提出批评,强调智商除了遗传基因的生理层面外,还有其社会层面。智商的高低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且智商本身也并不一定能决定人的成功。一个人的其他素质,比如品格、动机、意志、价值观念等等,往往比智商更关键。智商甚高但一事无成的人也比比皆是。难怪有许多人在智商之外提出“情商”的观念。看看常青藤大学的录取标准就知道,SAT只是标准之一。除此以外,录取官员还要看申请者的其他因素,如参加社会服务的经历、对付重大人生挑战的能力等等。说智商决定一切,不如说素质决定一切。这种素质所界定的范围,当然比智商要宽泛得多。

  在下面的讨论中,我试图达到一种平衡:一方面以素质取代智商作为教育的目标,强调智商以外的“文化行为”的重要性;一方面也试图界定在素质这个宽泛的概念中,智商究竟有多重要。接下来,我还将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智商是无法改变的的话,在这一外在限制之下,家长还能做些什么来提高孩子的素质?《智力开发能造就神童吗》一文重点讨论智力开发和智商的关系,《怎样培养白领》则讨论的是培养人的行为规范或者所谓“文化行为”的问题。接下来的篇章则介绍了美国近几年在这些方面的教育实践、成果以及面临的问题。

  在通过具体章节展开这些论述之前,我有必要把智商理论的来源、基本概念及其运用乃至所面临的问题做一个概略性的介绍。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