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美高中排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 21:17   新浪教育

  全美高中排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大学排名、研究院排名等等,已经成为在美国寻求高等教育的学生和家长的必备手册。如今,如果你上该刊的网站,就会发现这些排名之外又加了一个新项目:全美公立高中排名。

  这一高中排名的出炉,说明美国教育竞争越来越向基础教育的层次发展。本来,高中属于义务教育,强调的是人人有份的平等,而不是竞争。况且,公立高中一般都是就近入学。你住在波士顿,知道华盛顿的一个高中好,但不管怎么想去,也不可能为此搬家。所以,高中排名对学生和家长而言无非是画饼充饥,没有实际的意义。大学则是义务教育之上的英才教育,强调的就是竞争。另外,大学也未必在本地上,可以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挑选。所以,美国的大学排名虽然一直遭到高等教育界人士的猛批,但至今仍然香火甚旺,不仅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其他媒体也搞出五花八门的排名。特别是商学院的排名,是几大财经媒体必争的“买卖”。

  不过,随着大学升学率竞争的白热化,人们的注意力渐渐转到了高中。首先,由于美国义务教育两极分化的趋势甚重,上什么高中对孩子进什么样的大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二,越来越多的家长根据当地的学校质量决定在哪里买房子,不惜进行短途迁居。特别是受教育最好的白领阶层,工作调动频繁,选择也多。他们在决定是否接受一个工作时,常常把当地的教育质量作为权衡的因素,在这方面需要一个全国性的“战略地图”。第三,孩子虽然在地方上高中,但大家都知道上大学是全国范围的竞争,于是对自己的高中在全国的地位也就越来越好奇。当然,除了这些因素外,高中排名对中国的新兴中高产还有特别的意义。如今中国留美学生年龄不断下降,从过去的读研究院为主过渡到读本科为主。更有一些家长,已经有条件把孩子送到美国读高中。另外如访问学者等长期访美的人员,也时兴拖家带口出国,让孩子有接受美国义务教育的经验。甚至中国有些精英高中,和美国高中建立的交换计划,送学子留美。上述种种原因,都刺激了中国读者对美国高中的关注。

  其实,最近几年,美国媒体已经开始对高中进行评比。比如《新闻周刊》就出版了自己的公立高中排名,小有影响,我也曾经介绍过。不过,这个排名并不是注重高中的最后结果,即其毕业生的学术质量、升学率,而是强调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机会。用其编辑的话说,许多学生优异是因为其家庭背景,并非学校的功劳。你评价一个餐厅,不是根据食客钱包里有多少钱,而是根据饭菜的质量。结果,该刊以每个高中给学生提供的高级课程考试(AP)的数量来进行排名。一些学生成绩并不突出,但学生在学期间成绩提高幅度甚大的学校因此榜上有名。而一些学生来源好、“最终产品”也好(比如上常青藤的多)的学校,则不能上榜。结果,这个榜上南部、中西部教育落后的学校比较多。教育最发达的马萨诸塞州,则仅有波士顿拉丁一个学校进了前百名。如果你是个有“孟母三迁”精神的家长,执意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凭着《新闻周刊》那个排名,还是难以做出决定。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公立高中排名,则如同其大学排名一样,坚持“消费者导向”,分析了美国40个州18790个学校的数据(另有10个西部、南部的小州和华盛顿特区因为资料不全而没有评定),评出100所“金奖高中”、405所“银奖高中”、1086所“铜奖高中”。其评价标准虽然考虑到学校中弱势阶层的表现,但主要依据还是考试成绩;最后列出的排名,是地道的强者为尊,不仅告诉你学校的质量,而且也是一张社会经济文化地图。你拿着这个排名,能够认识好的学校,也得以知道哪里聚居着望子成龙的高质量家长、什么样的人是你的邻居。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次排名第一的,是在弗吉尼亚的托马斯·杰弗逊高中。这所高中坐落在首都华盛顿郊区,需要申请入学;选上来的学生,其家长许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袖,如联邦政府、最高法院、国会、院外游说团、思想库等等的成员。这些人的子弟,当然得天独厚。再如普林斯顿高中,排名第九十四,坐落在大名鼎鼎的普林斯顿,其学生有许多是普林斯顿教授们的子弟,生源自然属于一流。这样的学校,在《新闻周刊》的排名中则几乎找不到。

  公立学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免费。不过,在这个前提下还有许多不同。有些需要申请,往往还需要考试,学校有权挑选学生。比如,波士顿的公立学校系统本来很破落,但培养了四位哈佛校长,在美国历史最最悠久的高中波士顿拉丁,则通过严格选拔、高强度的教育,维持着超一流的水平,每年送二三十名毕业生上哈佛,在排名榜上名列第十九。在同城的另一著名高中叫媒体与技术学校(Media and Technology Charter School),也靠选拔制度,在这一排名中列第九十九名。相比之下,大部分公立学校则属于就近入学的开放录取制,即只要是本地居民就可以自动入学,学校无权拒绝。这两类公立学校,在前百名“金奖高中”中几乎各占一半。采取选拔制的学校排名略高。

  从表面上看,采取就近入学制度的学校,因为没有选拔,似乎无法控制学生来源,因而质量会打折扣。其实不然。这些学校的质量,恐怕仍然主要是以学生来源为决定因素的。而由于对本地居民来者不拒,这样的学校就更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居民的综合经济与文化水平。

  不妨以我住的马萨诸塞州为例。马萨诸塞州连续几年被评为全美最聪明的州。这不仅是因为哈佛、MIT这种名校如云,而且还因为其公立学校的优异表现。小小的马萨诸塞州人口仅600多万,为美国总人口的2.1%;但在这次《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中,竟占据了前百名“金奖高中”里的5所;在接下来的405所“银奖高中”里占了29所。这使其公立学校在全美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接下来各州公立学校质量的排名是康涅迪格、加利福尼亚、罗得岛、马里兰、新罕布什尔、纽约、新泽西等等。有意思的是,这前8名是一色的民主党主导的州。

  再看马萨诸塞州进前百名的5所高中,除了两所上述提到的选拔制学校外,另外3所都是就近入学制,而且都集中在波士顿西郊,不仅彼此毗连,而且周围也全被获得银奖的学区所包围,似乎聪明的孩子就住在这么一个狭窄的地区。把这几个高中所在的地区调查一下,就知道好学校为什么在地理上这样集中。

  比如,排名第六十位的Weston高中,当地的人口仅一万多,平均房价(独居)为116万多美元,平均家庭收入22万多。排名第六十五位的Dover-Sherborn地区高中,是由Dover和Sherborn两镇共建的;其中Sherborn人口仅3000多人,平均房价为60多万,平均家庭收入为24万多;Dover人口8000多,平均房价93万多,平均家庭收入24万多。排名第七十位的Wellesley高中,坐落在大名鼎鼎的卫斯理大学(Wellesley College)的所在地,人口2 6万多,平均房价85万多,平均家庭收入18万多。

  看看这样的数据就明白:美国有的是“白上”的学校,却没有“白住”的房子。你的孩子要上这么好的学区,就要挤进平均家庭收入在20万上下的邻居中,在平均房价近百万甚至超过百万的地方找到立脚点。对于一个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这谈何容易!这种好学校追着富人区走的现象,根源在于美国的学区制度。一般而言,义务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于本地居民的房地产税。越富的地方,税收越充足,经费也就越高。以Weston为例:因为平均房价过百万,平均每户的房地产税达到1 1万以上,排全州第一。全镇户数达到3700多家,而公立学校仅有2300名学生左右。在“大波士顿”地区,公立学校平均在每个学生身上的花费是1万美元上下。这个数字已经在Weston平均每户房地产税额之下(房地产税主要用于支持公立学校,但也用于当地警察、公路等公共开支;同时,公立学校也有少量其他经费来源)。而全镇3700多户人家支持2700名左右的学生,当然在财政上富富有余。再看马萨诸塞全州:平均每户独居的价格仅20多万,平均房地产税仅2400多美元,即使不计房地产税所要支付的其他公共开支,大约4家才能凑够一个孩子的教育经费。可惜,4个家庭,一般至少有三四个孩子在上学。可见,如果单算房地产税,马萨诸塞州平均每个学生的教育财政资源还不及Weston孩子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更不用说,富裕地区的家长教育水平大多比较高,有着巨大的家庭教育优势。许多家庭干脆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进一步减轻了当地公立学校的负担。

  不过,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这样的学校也绝非进不去。毕竟皇帝还有几门穷亲戚。Weston有价值几千万美元的豪宅,也有40多万的“两卧”。几千万的豪宅每年要支付几十万以上的房地产税。你如果在40多万的“两卧”中当平民,则一年就4000多块的房地产税,孩子上学等于靠富裕的邻居资助了。更不用说,在Weston周围有大量“银奖”学区。比如再往西边的阿克顿、哈佛(不是哈佛大学)等地区,中国人很多,能买到20多万、30多万的“两卧”;其学区的成绩,其实和Weston不相上下,甚至在地方排名系统中还比Weston高(比如哈佛在本州公立学校的排名中,大部分成绩指标都比Weston高,这是因为不同的排名标准略有不同而已)。

  可见,《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公立高中排名不仅是评价学校,还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购房手册。学区好的地方房价贵,买了以后则更容易保值。房价的一部分,其实就等于是学费了。这是和其大学排名的一个重大不同。另外的一个重大不同是,大学排名都是公立、私立混编,可以进行比较;高中排名则不包括私立学校。家长如果在公立和私立之间选择,则又费踌躇。

  那么,怎么在公立和私立之间权衡呢?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英美的学校体系中,私立总比公立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比如,英国的私立学校虽然仅教育全国7%的学生,可谓是极少数;但三分之一的下院议员、一半以上的上院议员、一半以上的知名媒体人士、70%的知名大律师、牛津和剑桥将近一半的本科生,都是私立学校出身。美国90%左右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上公立学校,另有7%上的是宗教组织的学校,1%在家上私塾,最后有3%上的是所谓非宗教、非公立的“独立学校”。我们所谓的私立学校,基本是指这些“独立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虽然仅占同龄学生人口的3%,但来源于这些“独立学校”的学生,占一流大学的学生人口的30%,表现明显超常。一流私立学校的学生中,有20%~30%左右最终进了一流大学;而在一流的公立学校中,仅有5%~10%的学生能进一流大学。私立有着巨大优势。不过,我们不能忘记:一流的私立学校经过严格的选拔,不是有钱就行。有时一个著名的私立高中比常青藤还难进。而公立学校一般都采用来者不拒的就近入学制度,学生本身没有经过学校的筛选。很难说你的孩子在未经筛选的孩子中达到5%~10%的顶尖水平就一定比在经过严格筛选的孩子中达到20%~30%的顶尖水平要难。再加上这些一流私立学校学费大多达到一年3万美元左右的常青藤水平,这样烧钱就未必值得了。

  《华尔街日报》则别出心裁,用不太完整的数据对顶尖的公立和私立学校进行了比较。其方法是调查8所一流大学(哈佛、普林斯顿、MIT、Williams、Pomona、Swarthmore、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近7千位新生以及他们所来自的高中,然后把所有为这些大学输送了50名以上学生的高中列出,再把各高中向这些大学输送的学生人数用本高中的学生总数来除,这样算出各校进一流大学的“成功率”。结果,在最后选拔出来的40所高中(包括两所来自韩国的外国学校)中,前15名全是私立高中;再下面的25所学校中,有7所是公立高中。

  从这40所学校看,一流高中仍然集中在新英格兰和纽约地区,比如马萨诸塞州的就有7所(其中3所在前15名内),纽约州有10所(并占据了前3名),新罕布什尔人口仅120多万,竟也有两所学校。东北部无疑是美国教育的精华所在。另外,虽然全是一流,私立学校的表现还是压过公立一头。其中,排名第一的纽约的Collegiate School,创建于1628年,比哈佛还早,是一所从学前班到高中的男子学校。如今学生仅600人,2007年毕业班为50人,有13人进入上述的8所大学,效率达到26%,比最好的公立高中、纽约的Hunter College High School的效率分(14%)要高将近一倍。不过。公立学校也不可小视。比如普林斯顿高中的效率分虽然是10%,但在2007年送19名毕业生到普林斯顿大学读书。该校不断引来外学区的学生;最后学校规定外学区的学生缴纳15817美元的学费可以就读,掺入了私立的因素。波士顿拉丁的效率分是9%,名列第40,但同年送了25名毕业生进哈佛,前几年甚至有一年送30多位的纪录。

  《世界杂志》则以毕业生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比例给全美高中排座次。结果,前10位全是纽约(6所)、马萨诸塞(4所)两州的私立学校。第一是马萨诸塞的Roxbury Latin School,毕业班进这3所大学的比例是21.11% ,第二为纽约的Brearley School,为20.90%,第三是前述的Collegiate School,20%。在公立学校中,最出色的还是纽约的Hunter College High School,比率为9.36%,排名第二十六;接下来是普林斯顿高中,比率为6.3%,排名第五十九;然后是托马斯·杰弗逊高中,比率为5.89%,排名第七十一。马萨诸塞州公立学校最好的则是前述的Weston高中,比率为3.22%,排名第一百四十二。几年前Weston住的一位在波士顿著名女校Winsor读书的女孩子自愿放弃特权,要回公立学校,结果在实际上非常富贵、特权的Weston高中读了一年,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到Winsor。理由是后者那种对话式的教育,再好的公立学校也没有。

  应该说,一流的公立学校,离一般老百姓有一定距离,但并非鞭长莫及。这种公立学校,相当有挑战性,比普通的大学要难读,教师中许多是常青藤毕业,甚至有的拥有博士学位。不过,一流的私立学校照样生意兴隆。一来是如今的富裕阶层实在太富裕,不把一年3万多美元当回事;二来是一流私立学校的教育比起一流公立学校来还是略胜一筹。至于我这个拿普通老百姓工资的教书匠,在为自己8岁半的女儿设计教育方案时,则一方面瞄准富裕地区的低端房地产市场,希望50万上下能买到她的教育立足点;另一方面则让她准备独立学校的标准化考试(ISEE)。因为目前一流的私立学校,会给中低收入家庭奖学金或者减免学费。如果一旦考中,那岂不是皆大欢喜!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