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高端访谈”是新浪教育频道2009年重点打造的系列访谈活动,力图以新浪作为网络平台,邀请教育机构高端人士做客新浪,解读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各家见解和观点。3月12日,高端访谈推出第五期,主题为“两会代表畅谈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此次高端访谈由新浪教育频道、北京青年报人才时代周刊、民办教育协会共同推出,邀请两会代表、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讨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的民办教育相关话题。以下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理事、江西城市职业学院理事长黄玉临在访谈现场发言。
今天各位网友在这里探讨民办教育的问题话题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比较复杂。但是归纳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建设的问题,一个是制度创新的问题。
作为自身建设来说,在我们学哲学里回答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的内因不解决好,我们的外部条件、政策建设、政府扶持这些条件再好,它都要通过我们优良的自身建设、内涵建设来起作用,否则这个事业就很难获得真正的良性发展。关于内涵建设,前一阵本人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内涵建设强本体,制度创新宽天地。为了避免一些可能的争论和观点尖锐,我就把后面那部分拿下了,内涵建设这部分欢迎各位指导批评。
今天我就制度建设这一块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觉到主要领导人定的调子、发表的意见,在政策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精神都会让人感到欢欣鼓舞,认为民办教育的政策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了,但是真正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感觉到雷声大、雨点小,很多具体的政策迟迟难以出台。如果一定要说一句实话,我认为现在民办教育的政策和民办教育发展形势,与今天提到的成绩相比是严重滞后的。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出来以后,原来一些不明确的东西,现在更明确了,但明确了的东西又不具体,所以社会上有一种议论,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反而投入民办教育的热情还有所降低,这是必须正视的事实。
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务虚还不够,就刚才大家说的,理论研究不够、政策研究不够,就没有科学地、历史地回答民办教育的历史地位问题和历史作用问题。当现在的社会财力、地方财力、国有财力稍微强大一点的时候,似乎民办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别的我们都不去讨论,民办教育是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诞生的,是多元经济的产物,但是民办教育继续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竞争的必须,只有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不同的体制有不同的机制,产生不同的作用,各善所长,互相促进,才能推动这个行业取得更大的进步,才有可能真正在世界教育之林里拥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第二个问题,我们任何理念、思路、政策要落实,要想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都难以回避一个支撑问题,那是什么呢?就是资金的瓶颈。中国民办教育诞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并不是超级大老板来办民办教育,更多是走着低标准投入、滚动经营的道路。所以,资金问题始终是民办院校的一个瓶颈。虽然个别一些学校已经走过了这个最艰难的积累时期,但是仍然是在低标准地以学养学、以贷养学经营。教育的投入是无底洞的,你要真正把它办好,师资也好,设备也好,投资是巨大的。所以,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其它所有的这些追求、想法都有可能落不到实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要让学历教育机构不能上市,资产越做越大,又不能抵押,又不能担保,它又不能上市融资,学校越来越大,它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所以政策在这方面是一个瓶颈问题,必须打破。我们现在非学历教育机构纷纷上市融资,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相形之下,学历教育机构仍然在走滚动发展以学养学的路子,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这个问题必须要认真研究。
第三,民办教育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就是多元经济的产物。所以,我们不应该用计划经济的一些思路模式来管理它,或者是所谓的培育它。这里引申出两点,第一点是给民办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搞成公办的管理模式呢?公办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今天的公办学校不是高等教育的成功样板,在教育发展问题上,公办和民办应该各擅所长,走自己创新的道路。自主权的问题一定要真正放下来,否则民办教育不会有多大的空间。
第二,刚才有同志提出来要向国家提出来民办教育发展成类似于“211”这样的学校,我对这个提议不持赞成的态度,本身它就应该在市场应该当中产生,就应该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做优做强就有自己的空间,能够以多种方式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回报。如果一定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张司长说的,又是公权力对部分的院校或者是单位来实施扶持,这很值得研究。
最后一个问题,国家所有的担心,比如收费不能上调,比如资产不能抵押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民办教育资金出了问题。国家管民办教育,招生计划是多少,收费标准是多少,设施怎么搞都可以放开。但是维护教育事业的公益性的性质,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管住学校的资金出口。民办教育不能产业化,但是教育如果有节余的话,可以用节余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所以,管住出口,严格审计,在这个前提之下,其它所有的改革跟探索都应该可以推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