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共同举办,新浪网教育频道独家门户网络支持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活动的第二场——“重点学校”该不该取消于3月25日成功举行。研讨会除了邀请各方面的专家、从事相关研究的的学者和律师外,还邀请了北京的家长代表,希望通过各方多元声音的呈现,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李芳的精彩发言实录:
李芳:各位下午好,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各位专家学者一起来交流这样一个非常有趣而又非常重要的话题,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发言之后,感触特别深,尤其是听了我们这位家长的发言,因为作为一个学生,我从小走到现在可能读了这么多年书,我刚才听您的发言的时候,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升初中是通过考试,就是一个统一的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决定你能进入哪个初中。非常幸运,我没有遇到这样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因为我成绩特别好。所以我也在想,我们的这种免试,这种就近入学,是不是真的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真的能够解决现在愈演愈烈的择校热?
听了几位的发言,我想在我发言之前我提出三点我刚才的思考或者疑问,交由大家一起讨论和学习。首先第一个,就是说我们国家基本的政策是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那么在这种禁令下,择校却是禁而不止的,它的运行机制是地下的操作,如果允许择校的话,是不是这样一种不规范,这样一种攻守同盟会公开化、制度化?我们怎么办,到底是禁止还是允许呢?
第二个,教育均衡到底意味着什么?教育均衡化之后是不是意味着各个学校是千校一律的,是不是意味着择校就不存在了呢?日本一个教育经验可能会给我们一个比较好的答案,日本的义务教育学校的大楼、桌椅,包括学生用的文具盒、铅笔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到了现代日本公立学校的发展,恰恰是在提出自由选择,推动择校发展的这样一种发展策略。
第三个,我们的入学制度到底应该如何调整?免试和就近入学是否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就近入学被规定到义务教育法当中,就近入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其实是在法律条文中是很模糊的概念,近到底是怎样一个尺度叫近?比如英国一个规定,是按照学校和居住地一个,比如300公尺这样一个距离,在我们国家学区到底如何划分?这也是一个问题。
说了这三点可能占用了一些时间,我就简单来讲讲我准备的这个东西。这个是我研究的依托及背景,就不细说了。我想我自己的一个研究主要是进行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调查。
非常幸运的是我通过奥数网和家长社区为线索,和很多家长有了一些交流,在网上经常看到他们的帖子,是很有智慧的。简单呈现一下我的调查结果,这个数据是进行模糊化处理,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九所学校的择校生比例基本上都是超过50%的应该。我的结论在于,第一,择校现象广泛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且择校生比例初中高于小学,重点学校高于普通小学。第二择校的流程较为固定,就像刚才家长所说的,他们都为自己的孩子做了很精美的简历,简历都非常厚,比求职找工作的简历还要完善,而且还有视频的简历。值得说一下的就是说在时间不充足的前提条件下,学生可以报考多个学校,这点有点像美国的高中生考大学,可以考很多学校,这是非常好玩的。
第三个是影响学生择校的因素很多样,我想呈现三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凭孩子的成绩择校,家长讲述了自己孩子的一些情况,最后他很幸运地进入北京四中就读。得出的结论是孩子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案例二,家长人情网在择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我平常的经验当中,我们的一些教授也经常写条子给学校,他们戏称这是用条子择校,家长说教委制定的政策确实问题比较大。第三个案例这个案例当中所反应的家长是相当理性的,他并没有盲目为孩子择校,而是权衡之后,包括考虑到择校费的因素,孩子发展的适合的因素,最后选择了“朝外”。
我归纳了一下是否要择校,选择哪所学校,择校能否成功构成择校的三连环,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有不同的运行机制。我们可以看,其实择校是学生选择学校,也是学校选择学生,但是在实践上,更多的是学校在选择学生,学生显然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上。
第四是择校现象的新特征,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择校的现象可以说是普遍化、规模化、公开化,择校费的等级差距递增,且数额一路攀升。我非常不理解的就是有很多学校划出公费线、自费线、赞助线,只差一分但是可能交的钱就差了好几万了。第三点各学校入学门槛形态多样,考试非常多样,除了笔试还有面试,还有更多的五花八门的考核。第四,择校群体拥有更为开放、多样的选择权。第五,择校群体低龄化、平民化。这点其实刚才我们的老师也讲到,就是说择校不仅仅是精英层在做的一个游戏,而更多的中层收入的家庭也很热衷。
最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想讲这样讨论和思考的,第一,择校的根源何在?其实择校的研究非常清晰,到目前为止首先它的实质是什么?就像刚才家长的一个留言,他是说择校可能不仅仅是要选择好的教育,更多的是要炫耀家长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诚然,择校的实质我认为它是一种家长利用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这样一种资源来展开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而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的供求是不平衡的,就是说供求是一个供小于求的状况,优质资源非常短缺,并且配制不均衡。第三点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教育优先原则下的精英教育和“重点校”政策制造了差异,并逐渐扩大了差异。在差异存在的情况下,选择就一定会存在。
最后一个落脚点在于,择校何去何从呢?可能我们在想,是否取消了“重点校”,择校就消失了呢?是否教育均衡了之后,择校就消失了呢?我想在这里,就是说在我的立场上,我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合理性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可以说是比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择校的存在具有它的合理性,解决的路径在于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均衡资源配置,扶持弱势群体。我想重点解释一下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禁止择校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要变堵为输,择校的最后解决途径绝对不是终结,而是输导。
第二,在于怎么均衡?均衡绝对不意味着平等,不意味着平均,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
最后一个,真正的公平和均衡在于一种差异性,用有差异性的方法实现公平。择校虽然简单,但是是一个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内容,首先体现很丰富的价值观念,我们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教育政策安排,还是说一种雪中送炭的这样一种理念?还包括它的整个入学制度,教育经费的划拨,学校评价体制等等,这样一种制度网络的变革。
因此,我想再次重申的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择校,我们到底为什么批判择校,为什么批判“重点校”?很大的一部分在于我们是要批判择校也好,还是“重点校”也好,背后的锦上添花,政绩工程,权钱交易这种腐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非否定家长和学生为了追求适合自身发展的优质合适的教育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