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共同举办,新浪网教育频道独家门户网络支持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活动的第二场——“重点学校”该不该取消于3月25日成功举行。研讨会除了邀请各方面的专家、从事相关研究的的学者和律师外,还邀请了北京的家长代表,希望通过各方多元声音的呈现,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以下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潘昆峰的精彩发言实录:
潘昆峰:刚才听了各位专家的报告非常受启发,我通过调查研究得到了一些结论,给大家展示一下。题目叫做区域内高中教育均衡化的分析。教育均衡分为好几个层次,有地区教育的均衡,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刚才说到把教育均衡的关注点放在区域内均衡,我们把它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办学物质条件的均衡,第二类师资管理条件,第三经费投入,第四生源条件,第五是社会宣传。我要研究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我想考察,一个案例下教育资源均衡程度实证是怎么样的情况。第二个是高考升学率,实证要度量一下。第三是教育产出与教育资源相关关系。
研究对象是以河南省新郑市普通高中教育系统的均衡化政策为研究对象。第一,开始早,1997年开始实施,2003年全面推行。第二,方式特殊,平均主义,以均分生源为突破带动教育资源全面均衡。第三点,影响比较大,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都曾撰文对此进行报道。
主要结论得出第一是均衡化政策实施后,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第二也坚决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这是总体的高考升学率情况,从2001年到2008年分县市的高考情况,我们可以看一下新郑市不管是在重点来说,还是本科上线率来说都比其他县市明显高出一截。第二个,我们度量一下新郑市的教育资源均衡程度的度量,我们采取的是用变异系数度量生源的情况,我们可以把5%作为一个标准,5%以下说明均衡程度非常好。这是一个升学率和生源均衡度关系。我们看一看各学校产出率的状况,2005年的状况我们看到一中在本科、专科是排在第一的,2006年的状况,二中重点排第一,2007年的状况,三中排第一。
结论还是刚才那两点,就是第一,总体的高考升学率没有发生显著改变,第二,政策实施以后高考升学率由一所学校独占的局面被打破了。
最后说一下我整体的结论,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高中教育的均衡化,并没有降低整体的教育质量,公平与效率是可以兼得的。第二通过教育均衡使得每个学校都有可能成为升学率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