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时评:高分就是高能未免有些绝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8日 10:13   红网

  第四届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日前在西安盛大开坛。近200位中外知名中学校长和专家云集西安交大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就“如何为世界名大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这一主题,各抒己见。会上,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招生办主任孙东东屡有惊人之语。其中“我认为高分就是高能。现阶段高考还是最公平、最公正、最合理的。高考绝对能考出能力”的论断,就颇为抢眼。(4月5日《华商报》)

  孙先生的北大教授头衔让人仰视。但其观点,尤其是高分就是高能的观点,让人不敢恭维。我对此思之再三细加捉摸,还是看不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说,现阶段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替代高考,这点我也同意。但不能就此就把一个次优选择,当成“最公平、最公正、最合理”的最优选择予以推崇。果真这样,所有的高考改革的呼声,所有的素质教育的举措,都成了一片鼓噪鼓噪一片,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再者来说,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由于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同,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难以享受平等的教育条件。也就是说,一个生活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和一个生活在首都北京的孩子,绝对享受不到平等的国民教育。既如此,所谓高考最公平、最公正、最合理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总要的,高分与高能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如果存在这种关系,几年前上任北大校长许宏治的一番宏论,也成了无稽之谈。许校长说,北大不欢迎高分低能的学生。“北大喜欢招收全面协调发展的学生,初试第一名的学生不一定就能进北大。”“高分低能的学生在北大常常缺乏发展后劲。”他还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分数不是北大录取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只是为学生争取到一个复试的名额而已。面试时北大更注重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

  许校长的看法是:“最好是全面发展的学生;然后是有特长的学生,如奥林匹克冠军、运动健将。华罗庚就是那种优秀的学生。”许校长的观点无疑表明,第一,高分不一定能上北大;第二,高分低能的情况在北大同样存在;第三,北大欢迎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突出的学生。——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三条和高分就是高能的观点,何等的泾渭分明。如果高分就能高能,许校长的上述高论就是废话。

  当然,也可以把许校长的观点看作是一家之言,我也没有抬出校长压制主任的意思。问题是,这种观点还有其他许多佐证。比如几年前,清华大学教授陈丹青愤然“辞职”,随后北大教授贺卫方,又发表《致北大法学院暨校研究生院负责同志的公开信》,暂停招收硕士生。这样两件事情,无疑是学者个体向中国现行研究生招收制度发起的一个挑战。而其起因,均与招生只看考试成绩,忽视综合才能关系极大。这是不是说明,高分并不等于高能啊!

  倘若这些例子还不直观,那就不妨看看,2000年武小锋以626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他的高考成绩是辽宁省普兰店市当年理科的第一名。2005年7月,武小锋毕业后,从北京找到家乡,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呆在家里做起了糖葫芦。一位北大培养了整整五年的医科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和他本人的能力难脱关系。而那位汶川地震一夜成名的“范跑跑”,设若他的处世能力更强一些,会如此声名狼藉吗?相反,钱钟书当年考清华时,数学只得了15分。可这并不影响先生成为一代大师。我这样说,自然也不能推出低分高能的结论,只是由此反证,高分低分与高能低能之间,并不像孙教授说的那样,不可绝对看待。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教育 时评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