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时评:“校婚族”背后是责任感的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0日 17:00   红网

  近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一篇《在校结婚需三思象牙塔内能否成就美满婚姻?》的文章,对“大学求学时代是否需要婚姻,是手持书本走上红地毯?还是在象牙塔里专心读书?”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高校校园面临成为高校“婚介所”的危机时提出,当引发整个社会的思考。

  “校婚族”是伴随着“学校不得干涉和禁止本科生结婚”已明文写入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后出现的。自此以后,当“大学生能不能结婚”的大讨论刚刚结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学生该不该结婚,“校婚族”能否婚姻美满又成为这个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从婚姻法或者人性化的角度上来讲,大学生首先是社会公民,到了合法年龄拥有享受婚姻生活的权利,但同时又是无经济能力的社会个体,年龄上已经成人,但是经济能力却未能达到成人的要求,未能承担婚姻生活所具备的一些社会条件,因此也是个特殊的群体。之所以出现“解禁”后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问题不在于大学生能不能结婚这一问题的本身,而是在于大学生本人和社会到底对这群“成熟的孩子”是否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首先是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婚姻观。婚姻到底是什么?在大学生的内心恐怕是没有底的。生理的成熟让大学生从孩子变成了婚龄青年,更多大学生仅仅是浑浑噩噩地追求几乎是纯生理需要的婚姻,却不懂得婚姻实则更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正确婚姻观的缺失让校婚族更多的变成了“销魂族”,游戏婚姻。这不但是对自己的婚姻不负责任,同时也是对家庭、对社会不负责任。

  其次是社会对大学生婚前教育的缺位。对于大学生该不该结婚,包括社会舆论、高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内的社会所关注的仅仅是大学生能否结婚这一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却忽略了大学生这群婚龄青年的特殊性:他们没有经济能力,不清楚结婚后所要承担的种种责任,加上整个社会许多婚姻存在更多的随意性、不确定性,让大学生视婚姻若儿戏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为此,整个社会关注这一婚姻特殊群体的时候,更应该站在其特殊性的一面加以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婚姻以及结婚后所要承担的责任,这样的话,可以让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的选择更为慎重,不至于出现那么多“闪婚”和“闪离”的大学生。

  “校婚族”的背后是责任感的缺失,社会还给大学生婚姻自由的权利,但是却不能让其放任自流,这就要求大学生以及社会针对大学生在婚姻生活中的特殊性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引导。错误的婚姻观很容易给社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只有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让大学生明晰在婚姻中所要承担的责任,才能把这些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还大学生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大学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