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时评:教授为何对教学没兴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5日 13:05   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前不久,陈平原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中指出:今天的中国大学,教授们普遍不愿在学生身上花太多时间。其原因是,这在各种评鉴中很难体现出来。每次晋升职称,因教学好而被评上、或因教学不好而被卡住的,极少极少。

  的确,因为把“世界一流”、“世界知名”或者“国内领先”作为奋斗目标,我们的大学明显重科研而轻教学。道理很简单,就是在量化管理的体制下,教学的好坏,特别是本科教学的好坏,很难体现出来。

  以我所在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为例,要问近年来同学们认为最好的老师是谁,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从数学学院退休后,志愿到我们学院任教的陈铭俊教授。还记得2002年度的毕业典礼,因为要以主席台为背景给每一位毕业生拍摄单独的毕业照,等到这高度动态的一个多小时过去、毕业生代表讲话时,会场已经不整齐了。最后,是教师代表陈铭俊教授讲话。陈老师一上台,原来有点散漫的会场,立即在爆发的掌声中重新凝聚起来。

  陈老师头发花白,体态精瘦,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因为他的理想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只要同学肯学,是一块料子,他就不惜长时间严格、耐心地给他们授业解惑。陈老师早年的一位学生,就是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世界著名学者。这位学者说,现在自己能做出这些成果,得益于陈老师的当年教导。可即使有这样好的教学成果,如果按照时下量化认定的标准考核他,陈教授肯定不能达标,因为他没有“论文”发表。

  很长时间以来,认真教学、严格要求,仿佛已经远离校园。回想50年前,我们一上大学,就有学部委员即现在说的院士这样的大师给我们一年级学生上基础课。而因为现在的体制是量化管理,结果许多老师的主要精力不在教书育人上面,而是在论文数量和“等级”这些马上可以量化上去的地方下力气。

  教学的业绩的确难以量化,但绝不是无法评价。如果大家同意大学应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或者至少放在并列第一的位置,那么是否能建立这样的规矩:对按照学生评估教学最好的百分之十或者百分之二十的老师,保证他们单凭教学业绩就能通过考核。学生那么欢迎的老师,却不能通过量化评定的考核,总是说不过去吧?□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教授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