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薪酬下降:我这里有两个资料,一般这两个材料金融达下滑的10%左右(一个是广州、一个是武汉的)。
面对这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胡锦涛在沈阳人力资源市场的时候,专程到大学生就业专场去看望。温家宝在北航视察了就业的情况,温总理在离开北航20天以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亲自确定了7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一下,也可以查中国的历史,在历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关于大学生就业应该是没有的,或者是最多不超过一句话、十几个字。现在今年看看这一段都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确是高度关怀和重视。北京市政府印发了15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意见。市政府有关部门、团市委等举办各项就业服务活动。市交委扩建北京高效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服务。
作为一个大学生,如何能够适应形势,积极就业,(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只能说一下提纲):
第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了解就业环境,学习政策、面向基层、第一线就业。
第二,在大学期间,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提升就业率,在我的感觉做两件事就可以提高就业率,在大学期间明确目标、方向,积极准备。这是最关键的问题,越早、越具体明确就业目标,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在大学期间围绕这个目标,多参加实践活动、实习活动。虽然学生有时候也搞实习,但是实习也很困惑,搞什么样的实习自己心理也不明白,我认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有一点就够了,早一点明确职业明白,早一点明确目标知道劲往那儿使,在应对各种复杂的选择中可以明确的选择。
第四,学习创业知识,从事创业实践活动。
在职业目标方面,去年在十几所高校搞了一个职业发展大赛,靠左边都是被评为获奖者的职业目标,他们都是非常具体、清晰的目标,在二、三年级就已经开始有了。第一是教育工作者,基础知识。第二是企业销售经理、人力资源总监,创办网上律师事务所、心理辅导、大学老师、医院管理专家、出国教汉语、开家装公司、园林景观设计师、国际高级导游及管理人员、园林景观设计师、文秘、开办会计师事务所。右边是在某一所大学的学生,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职业目标,他们填了很多这类的东西,根本没有职业目标的概念:实现自我价值、过得更好有个前途、旅游公司的人事员工,实现自我能力挣钱,过得更幸福,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国企工作,月薪1500-2500、学以致用;可晋升、深造;适合自己、有发展前途、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能锻炼自己、找到自己喜欢、待遇好的工作,找到稳定高薪的工作、找一份兴趣相投的工作,国企、事业单位。
在大学期间就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开始接触这方面的人员,毕业时候怎么会找不到工作。有一次采访的时候我就说,大学生念了16年书还不能养活自己,实在是可悲。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教育要解决,大学生自己在这方面也要考虑,及早的明确将来往哪方面发展,我认为今天的困惑、迷茫就是这方面的问题。这是高校当前一项十分艰巨,又是一项根本性的任务。
人生目标的意义:目标是聚光镜——集中精力;目标是北极星——指示方向;目标是动力源——内在追求;目标是阳光,有目标才有意义。
当能实现聚焦一点的时候,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目标是北极星: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选择和放弃是最大的难题,没有目标就无法取舍。比尔·盖茨说过一生只做一件事。爱因斯坦不当总统搞研究。大学期间,会遇到一系列的选择。没有目标就永远聪明不了。
有了目标,因为目标是一种谁都赶不走的动力。我这里要说的是司马迁,他为什么能写下《史记》,就是因为有了驱动力,要完成爸爸的遗嘱。
目标是阳光:如果没有一个活动目标,就失去了一个意义。这里面说到季羡林。
白宁在加拿大创办了很多企业,在上学的时候他努力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最初为了锻炼自己,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后来他就跟老师说想当学生干部,没有考虑很多,最后老师安排给他一个纪检委员的工作,他就是通过学生干部锻炼了自己的很多能力。后来到研究生时他想搞企业、当企业管理者这方面的人员,于是向这方面发展,开始钻研经济理论,在一年多的时候看了很多杂志,发表了20几篇文章,这样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经验;后来他到五道口帮同学买东西、经商等等,自己赚了一笔钱。他说自己赚钱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理解了什么是商品经济、什么是商品。最后他获得了成功。
国办3号文件的精神是:在校开始实践,毕业才敢创业。温质铭是清华的,毕业了,他就是在校期间开始搞这方面的,当学生干部就参与实践活动,现在小有成就。我觉得非得在校期间不能读死书,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实践不仅不会影响读书,反而促进掌握书本知识,增强能力。
我有两句话,“有目标实践,就能够成功”,如果在大学期间不在这两面着手的话,就业就很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