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语谢小庆教授:高考改革该给谁发言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4日 23:48   新浪教育

  两年过去,进入2009年,11个省份进入新课改高考,各地改革方案纷纷出炉,社会普遍寄希望于建立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之上的高考指挥棒能够成功指挥中国教育真正摆脱应试教育、资源不均的困境,还教育以本来面目。但值得思考的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制度改革,是在考试技术、考试科目、录取投档等技术层面上的花样迭出?还是彻底进行改革,真正将选择权还给学生、还给高校?

  以下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教授的精彩发言实录: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教授

  谢小庆:听了熊老师的介绍以后,首先对于提出的这种价值我是高度认同的,以人为本、保障公平等等。

  第二,这个方案里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比如增加能力考试,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培育中介机构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建议,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我也相信如果这个方案被某个省的教育部门所采用,肯定会比现在所有的高考的方案都是一个改进的最好的方案。所以,这是非常好的。

  有两个问题我希望有关的同志能进一步参考、考虑。因为这个方案依然没有给高中老师任何发言权,而世界各国的发达国家,实际上在大学招生方面有很多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在所有的发达成功的国家里,有发言权最大、影响最大的部分是来自高中老师,各国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在这个方案里依然没有给高中老师,因为我专门研究考试、专门研究人员评价的,我的第一篇关于高考文章发表在1981年,我一直研究考试,非常清楚考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是说我们今天的考试不好,即使我们有像SAT非常好的考试,它在评价人的方面作用也是非常非常有限的,绝对不能和观察一个学生一年甚至几年的老师来相比。所以,这个问题继续考虑怎么给那些带了学生一年甚至几年学生的发言权。要给他们发言权,但是必须给他们制约,怎么给他们制约,我已经反复介绍我的方案,今年《领导者》杂志第二期发了我一篇13000字的文章,就是《高考改革的出路是存在的》。第一个问题,给他们发言权和给他们制约,给他们发言权,不要让他们随便滥用这个发言权。很多媒体报道我的一句话,如果给了高校老师发言权,他们就会成为先富一族,所以必须制约他们。

  第二个问题,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今年前两天《中国青年报》关于吉林省松原的问题,再之前冒名顶替的问题,把一些不公平的问题更突出出来。而在我们这个方案里,对不公平问题的监督所构筑的还主要是行政部门和纪检部门,我认为仅仅靠行政部门和纪检部门是不够的,要想真正保证公平必须诉之全体教师、全体家长、全体学生,此外包括行政部门、纪检部门和媒体共同监督,才有可能保证基本的公平。

  今天有两个让我非常感兴趣、很振奋的,一个是重庆已经公布了它明年的中考方案,拿出一半的名额,不叫重点中学,叫示范中学,拿出示范中学一半的名额给初中,也就是让初中来决定谁去上示范中学。再有济南市前几天公布它的中考方案,它的比例更大,可能是80%,明确提出几年之内实现100%,100%的名额要交给初中,让初中去定谁去上示范中学。我是怀着非常兴奋和期待的心情,我要看一看当把这个监督权给了每个老师、每个家长和每个学生以后,他们是不是会找到一种更公平的方式,是不是比仅仅诉诸于我们的纪检部门和行政部门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因为我们的方案一直做到2020年,我想可能一两年以后,我们从重庆和济南市的尝试中或许得到一些启发。

  这是我希望考虑的两个问题。

  我还想谈两个观点。一个观点,像王校长这样的人都很清楚,高考目前的问题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但难度也都是非常清楚的。实际上感到是没有出路的。不改不行,改好像也很难改。大家要注意我们在三个方面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展,一个是教育和心理层面的研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和进步,近十多年来国际教育最权威的杂志登的最主要的两个研究热点,跟高考改革都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是公平性问题,怎么有技术手段来保障考试公平。比如说我们关于少数民族考试问题要回避几个问题,比如回避地铁、空调、微波炉,因为北京、上海的孩子一说地铁不存在疑问,但是很多边远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地铁。我们通过我们的手段、数学方法可以把这些题目发现出来,把这些题目屏蔽掉、删掉。比如像前几天我发现一个题目很有问题,后来我看这道题目,在青海考试里考堵车的问题。城市的孩子对堵车太熟悉了,但是对于高考到县城的孩子来讲不知道什么是堵车。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是可以发现这些问题的,这是一个考试公平性问题。

  再一个是分数可比性。熊老师讲如何设计像SAT那样的能力考试,一年考三次,如果三次考试难度不一样,怎么保证公平?给高中老师发言权,最核心的就是要引入我们这些年国际教育学界发表文章最多、最热的问题就是分数的可比性,要把这方面的技术引进来。

  第二,计算机的速度。90年代初期的时候,当时286机器做题目分析,晚上下班我按回车,第二天早晨来看结果,那是1991年的时候。现在的分析,一秒钟按了回车马上能出结果。前几天我花3万块钱买了一个服务器,是为支持博士生的研究专门买了一个机器,他的研究预算一个礼拜还没出结果,比我们一般的计算机高得多的服务器上,计算机的数据非常快,和十年、二十年打不通。    第三,网络技术。十年前我跟美国通一封信往返可能需要两周时间,现在我可以跟华盛顿的人视频聊天。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