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梅圣莹:我想成为苏步青那样的通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4日 14:14   新浪教育
梅圣莹夺得鲁迅青少年文学大奖
梅圣莹夺得鲁迅青少年文学大奖

  □文/叶百安  摄影/庄燕佳

  2009年7月9日晚上,复旦附中高一学生梅圣莹在家里接到一个电话后难掩欣喜之情:经过初赛、复赛和白天的现场总决赛,她从70多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了第一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大奖,并获得1万元文学创作奖金。

  第二天,梅圣莹出现在上海图书馆鲁迅青少年文学奖颁奖典礼现场,齐耳短发,身着白色衬衣,打一条黑白斜纹的窄领带,显得大方又自信。“以阅读为灯,走明道之路”,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她将这句话送给了在场的同学,也道出了她这些年的文学追求。

  一条曲线,让她喜欢上了写作

  梅圣莹在领奖后告诉记者,小时候,她的写作并不好,是这篇文章的发表和语文老师的鼓励,给了她坚持写作的勇气。

  小学一二年级时,梅圣莹并不懂得怎样写好作文,她的作文甚至有点“烂”,“那时,语文老师经常在我的作文上画直线,指出我写得不好的语句。”

  一度,写作成了梅圣莹心中的一个结。直到小学三年级时她遇到了一位新来的语文老师,她说:“那位老师善于鼓励学生,看到可圈可点的句子,她会用红色的笔在文字后面画一条曲线。”

  渐渐,在梅圣莹的作文本上,批评的直线基本没了,肯定的曲线却越来越多。正是这一条条曲线,使得梅圣莹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曲线从一段文字扩展到了整篇文章,再到她的文章在班级里被朗读,梅圣莹写作的自信“狂涨”。

  那年,为了激发女儿的写作热情,梅圣莹母亲把女儿的小作文《制作小拖鞋》投给了《家庭教育时报》。

  没过多久,文章发表了。梅圣莹开心极了:“原来我的文字也可以变成铅字。”领取稿费那天,她是一路唱着歌儿去的邮局取钱。

  正是这篇文章的发表和语文老师的鼓励,坚定了梅圣莹把写作当做爱好的想法。想不到事隔多年后,她在由本报独家全程承办的第一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中一举夺魁,这或许真的是种缘分。

  一种氛围,令她养成“深读”的习惯

  当然,梅圣莹爱上写作,也离不开父母所营造的浓厚的读书氛围。

  梅圣莹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俩都喜欢阅读,妈妈喜欢读普希金、泰戈尔的诗和希腊神话;爸爸则喜欢阅读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说。”梅圣莹说,在父母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很小的时候,梅圣莹就看了幼儿版的四大名著,其中,幼儿版带拼音的《红楼梦》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她看完后,喜欢向母亲口述书中每个人物的故事。

  随后,买书成了梅圣莹的一大乐趣,“逛书店对我来说就像爱美女孩逛服装店一样”。

  在梅圣莹母亲的记忆中,有一件事至今让她难忘,“有一年的结婚纪念日,我先生送了一块价值2000多元的手表给我。那时,买全套的200多本世界名著正好也是2000多元。女儿知道后,就劝我把这块表当了,去换那套名著。”

  对于阅读和书籍,梅圣莹总是如痴如醉。

  去年暑假,梅圣莹又仔仔细细地把《红楼梦》通读了一遍。看到有感悟处,她不时地做一些读书笔记。梅圣莹说:“一本喜欢的书,我能够翻来覆去看上十几遍,每读一遍,就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或许,也正是这份对阅读的执著,让她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让她有了许多对于人生的思索,让她在仅有1个小时的现场作文中,一气呵成地写出了那篇获得大奖的《夜灯》。

  “《夜灯》由冯雪峰送给鲁迅先生的一盏台灯,联想到张爱玲、朱安、秋瑾三位中国女性,行笔流畅,见地深刻。”评委们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梅圣莹这些年来坚持深度阅读的肯定。

  一份信念,让她梦想成为通才

  捧着沉甸甸的奖品和奖状,即将升入高二的梅圣莹有一丝沉重。她也将面临“文理分科”的选择,并开始思考随后的志愿填报。

  “将来干什么,读文还是读理?”面对记者的提问,梅圣莹回答得很坦然:“我可能会读理科,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文科,读理科,我同样可以坚持阅读和写作。”

  梅圣莹说自己很崇敬复旦大学的老校长苏步青先生,“苏先生最为人瞩目的成就在于数学,但他的小提琴造诣极高,字也写得很好,文章又写得漂亮,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一名通才。”

  梅圣莹的语文老师曾给过她这样的评价,“你是写文章的‘料’,但这还不够,必须先把书读好。”梅圣莹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自己有点写作的底子和灵气,可光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积累更多的阅历和学识。

  所以,当有同学劝她一起读完高一就出国留学时,梅圣莹坚定地谢绝了,“如果没有打好扎实的底子,过早地出国留学,对自己的发展并不利。”她希望今后能考上复旦大学,在该校“通识教育”熏陶下,努力成为苏步青那样的通才。

  对于所获得的1万元文学创作基金,梅圣莹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一部分用来买书;一部分作为读大学时的生活费;剩余部分捐给慈善事业。”梅圣莹说,任何的文学大家,都是心系社会,关爱生活的。

  相信有着这份大爱和责任,梅圣莹会在自己的梦想路上走得更远。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