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他认为是体制对奥数的异化,就算是名校也仅10来人适合学奥数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刘丰果 邝凝丹
“一窝蜂地搞奥数没有必要,也不可行!”近日,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传来捷报:由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所所长、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朱华伟教授任领队、主教练的国家队获得6枚金牌。然而,正是这位中国奥数队主教练8月4日接受信息时报记者专访时,却对广州城的奥数热进行了批评。在朱教授看来,“学奥数一般只有5%的学生适合,重点中学的高中部每个年级也就十几人适合学奥数,全民奥数没有必要,也不可行!”
“奥数=小学数学竞赛”是曲解
“其实,媒体上所说的‘奥数’实际上多指小学数学竞赛,并非真正的数学奥林匹克。”朱教授说,由于奥数和小学升学挂钩,而高中生学习奥数的是少数,也不像小学奥数那样被人批判。
“小学生数学竞赛‘热’,主要是因为政府在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后,一些学校为区分尖子生,将数学竞赛成绩与升学挂钩,导致奥数培训火爆,其本质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中学办学水平差距太大。”
他解释,真正意义上的奥数应该是围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命题与解题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学习它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它是为学有余力、学有兴趣、有一定数学天分的学生而设。国内外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奥数是一项智力比赛,它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也有利于选拔、发现优秀人才。“
朱教授还分析道,奥林匹克数学虽然有许多大学数学的背景,但并没有超过中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它渗透了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大学数学思想与中学数学的结合,是联系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桥梁。
但目前的现状与奥数本来的目的有偏差,奥数甚至被”异化“,当学科竞赛大面积地与升学挂钩后,就被赋予了它本来不该承担的东西。
“超前学”只适合个别学生
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少学生为了竞赛拿到好名次,将初中、高中的内容拿来提前学。谈到目前的奥数培训中有“超前学”的现象,朱教授告诉记者,国际奥数比赛中,有不少题目涉及到大学数学背景,关键是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这些孩子本身有较高的数学天份。这种“超前学”只适合极少数有数学天份的学生,不能搞成“全民教育”。
朱教授讲,按照以往参加奥数出题的经验,在国内一般的数学竞赛中,出题老师出题时考虑的是对孩子智力和能力的测验,是考查学生的潜能,一般来讲很少有超纲题目出现,所以学生完全没有必要普遍提前学。
重点名校也就十几人学奥数
究竟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学奥数?朱教授表示,“一是对各门学科学习学有余力,二是对数学有兴趣。但现在不少家长只是把学奥数拿竞赛名次作为升学的敲门砖,很少考虑孩子是否真的喜欢数学。对于不同的学生,一定要分层辅导,一窝蜂搞奥数实在没必要、也不可行。”
就奥数本身而言,是面向青少年中很少一部分数学爱好者而组织的活动。这些热心参与数学竞赛的数学爱好者估计不超过约两亿中小学生的百分之五。
目前,就广州市而言,只有华附、广东实验中学等几间名校的高中部有奥数培训,并且每个年级也只选拔十余名尖子进行培训。他提出,奥数只适合学有余力、有数学特长的学生学习,要有一定的数学天赋,和弹钢琴要有音乐天赋是一样的道理。而且对这些学生而言,也只能是一种“副食”,不能当“主食”吃,全民奥数更无必要。但现在很多家长往往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什么都让孩子学。
“奥数是一项高水平的开发智力的活动,让所有孩子都去学奥数肯定是不合适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课本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就学奥数能有多少意义?他们应该先把课本知识掌握了,有余力时做一些难度比课本稍高的题目提高就可以了。当然,也可以把学习奥数当作益智游戏、开发智力。”朱教授强调说。
至于市面上名目繁多的奥数教辅,朱教授称,“关于奥数训练的指导教材很多,良莠不齐。要选一套质量较高的奥林匹克辅导资料,把一套书学好,再选一些新颖有趣的题目进行训练就行了。”
关于升学压力和全民奥数
家长给孩子的定位很关键
“全民奥数”毫无疑问是由择校考试造成的。在朱教授看来,优质教学资源不够,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挖空心思想让孩子进好学校;而面对蜂拥而至的报考学生,重点学校自然也要挑选最优秀的学生为学校增加砝码。“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仅仅是考基础知识,考生的成绩是拉不开差距的。”朱教授这样认为,于是,重点中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加考奥数题目,“各个学科中,相对来说数学更能看出学生的潜质”,不少重点中学把奥数成绩当做重要参考指标。
要解决这个问题,家长调整心态是关键。朱教授告诉记者,其实家长给孩子的定位很关键,正如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入清华北大一样,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奥数,如果孩子本身对数学没兴趣,或者本身数学成绩就不是很出类拔萃,真的没必要送孩子去学奥数,“学奥数要有一定的数学天赋”。
朱教授最后强调“对于青少年的课外兴趣活动,积极的对策不应是限制堵塞,而是发展多种课外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各得其所。”
专家观点
杨东平:奥数远甚于黄、毒、赌
“奥数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休息健康,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是完全违反教育规律的。
这种重在解难题、怪题,所谓的“数学杂技”和高强度的集中训练,与提高数学素养毫不相干(正如会全套的脑筋急转弯并不意味着高智商);相反,只能扼杀和败坏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正是许多中国孩子严重厌学、从小学就厌学的原因。
其对少年儿童的摧残之烈,远甚于黄、毒、赌,远甚于网瘾网迷,说它祸国殃民毫不过分。青少年正被少数人的物欲所绑架,他们打着“智力开发”、“优质教育”、“培优”的美丽旗号,内外勾结,在谋取私己的暴利!”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0cn8h.html?tj=1
丘成桐:奥数训练方法扼杀好奇心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而让孩子多看几本名人传记,对培养孩子对数学、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则大有裨益。”
“数学是做研究,奥数是做题目。获得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
“成绩很好,但研究能力差,这就是中国应试出来的学生”。
“国外做奥数的学生都是因喜欢而去做,没有系统的训练。中国现在很多学校应对奥数比赛的训练方法,把学生好奇心都扼杀了。”
——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4903100100e6sh.html?tj=1
奥数被异化了
“真正意义上的奥数应该是围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命题与解题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学习它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它是为学有余力、学有兴趣、有一定数学天份的学生而设。国内外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奥数是一项智力比赛,它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也有利于选拔、发现优秀人才。
目前的现状与奥数本来的目的有偏差,奥数甚至被‘异化’,当学科竞赛大面积地与升学挂钩后,就被赋予了不该承担的东西。”
——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所所长、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朱华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