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中语文课本剔除鲁迅作品事件真相调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8日 10:44   京华时报
高中语文课本剔除鲁迅?制图吴尚楠
高中语文课本剔除鲁迅?制图吴尚楠

  近日,关于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减少一事备受社会关注,各方人士纷纷发表观点,很多媒体也在推波助澜。鲁迅作品真的已被高中教材“抛弃”了吗?现在高中课本中到底有多少篇鲁迅的文章?本报记者通过调查,为读者还原此次“鲁迅事件”的真相。

  >>缘起    媒体报道引发争论

  此次关于鲁迅作品在高中课本中减少一事,始于前段时间湖北媒体的报道。今年秋天,湖北省将正式进入高中新课程,当地高一学生将不会在课本中读到鲁迅的《药》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当地媒体报道后,一时间,“鲁迅作品剔出中学课本”在网络上引起广泛争论。 

  对此,该教材编写方——人民教育出版社作出回应:鲁迅作品被剔出中学课本是个“伪话题”,因为早在2004年,人教社便按照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本篇目进行了调整。此次湖北媒体所谓的“新版教材”,其实并不新,部分实验省市已用过多年。

  >>求解    鲁迅作品还剩多少

  ◎人教版:6篇减为3篇目前,北京的高中教材分两个版本,其中海淀等9个区县使用人教版。与2004年之前人教社的“大纲版”语文课本相比,“新课程版”的语文教材分必修和选修两大块,除5本必修课本外,还有16本选修课本。在必修课本中,鲁迅作品从6篇减少为3篇,保留《纪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 

  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顾之川介绍,人教社必修教材课文数量由之前的160余篇减到现在的80篇左右,所以鲁迅作品选篇数量也相应有所减少。

  ◎北京版:减5篇增2篇除人教版外,北京西城等9个区县使用的是北京版教材。与老版本的人教版相比,北京版仅保留了6篇课文中的一篇,即《祝福》,但同时又新增了《铸剑》和《范爱农》。也就是说,必修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数量同样是3篇。《阿Q正传》、《药》等篇目没有进入必修课程中。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北京版选修《诗文词赋》中特别设置了一个模块,用于介绍“鲁迅诗文专题选读”,共收录了鲁迅的4首诗歌、2篇散文和2篇杂文。部分区县高中教师表示,有了选修教材的补充,鲁迅作品其实并没有淡出学生的视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研读。 

  北京版教材编写者之一、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表示,高中新课程后,语文课由过去的按单元上课改为专题教学,教材有必要增加一些新篇目。由于鲁迅作品选择余地比较大,因此选用一些新的经典篇目。《阿Q正传》没有入选其原因是篇幅过长,进入课本只能节选。新教材首次选取了鲁迅《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因为《铸剑》是最体现中国特色的意识流作品。《范爱农》在上世纪80年代曾被选进教材中,新教材重新予以恢复。

  ■各方观点

  学者: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曾在其所著的《正说鲁迅》中谈到,现在每一套教材都在挖空心思变换篇目,不断寻找新的篇目,认为新的篇目可以挽救语文,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认为,“篇目并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语文老师怎么讲。”现在,之所以出现大家对鲁迅作品不理解、不愿亲近,是因为中学语文教育出了问题。 

  孔庆东引用钱理群教授的观点指出“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学生想写好作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鲁迅,读鲁迅可以应付所有的考试、应付所有的作文。在孔庆东看来,鲁迅的文章从来都不会跑题,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主题服务,随便翻开鲁迅的杂文集,每篇文章都非常切题,古今中外正反左右,没有他做不了的题目。学生读鲁迅多了,思路自然就打开了。想写好作文,学鲁迅是最好的办法。

  教师:解读鲁迅关键在教学

  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曾参与北京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必修1中《范爱农》一文的批注就是出自他手。在他看来,鲁迅作品并不难懂,是学生认识中国历史的很好素材,是汉语教学的典范。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么过于关注其时代特征,而忽略了对作品本身的解读,要么过于强调语句的理解,而忽略了背景的了解。“现在的学生学不好鲁迅,主要就是因为老师教的时候没有用心。” 

  学大教育语文特级教师王老师认为,要教好鲁迅需要老师多做案头工作。对当下读惯现代小说、习惯使用网络语言的中学生而言,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已是“古董”,如何让学生爱上鲁迅,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鲁迅作品的价值在于他对历史的推进作用,老师在教学中,应将文章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向学生介绍。

  本报记者 张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