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时评:家庭和网络的“孩子争夺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1日 11:12   通信信息报

  网络拯救·调查支招

  暑假一到,不少家长的神经不得不绷紧几分,害怕孩子泡在网吧里,整日对着电脑成了“网虫”。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生利用假期休息时间,流连在各大网吧、游戏厅,有不少人甚至“废寝忘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里不能自拔。

  据权威统计,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到1.75亿,占据网民人数的半壁江山,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网络中的低俗内容,对心地不成熟的青少年影响甚大,近几年来,“电子海洛因”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已经从虚拟世界,辐射到社会现实生活当中。

  记者调查

  “禁止未成年人入内”标语

  成网吧摆设

  8月19日晚上8时许,记者在长沙市劳动西路一家网吧门外观察了十几分钟,发现不时有未成年人进入,而网吧工作人员并没要求他们比对身份证。一名只有16岁的中学生坦诚自己已有数年的网游经验,“我经常在节假日到这附近的网吧上网,不用身份证登记都行。”

  在南湖路上的几家网吧内,大多数不要求必须出示实名卡。记者随意选择两家在交了10元钱后,网管让记者到与卡号对应的电脑上上网。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并没有要求登记。

  在这些网吧的门口、墙壁上几乎都张贴有“禁止未成年人入内”、“严禁未登记或登记不全”等相关警示标语,但网吧内的景象证明这些标语几乎成为一种摆设。在一些电玩机室,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学生的身影更为常见。不少孩子都沉醉某些激斗游戏中,赢了比赛马上向同伴炫耀自己的战绩。而管理员对此听之任之。

  专家支招

  “孩子争夺战”,家庭怎样可击败网络

  8月2日,广西南宁一名未满16岁的网瘾少年,在被送往某拯救训练营十多个小时之后突然离奇死亡,身上伤痕累累,惨不忍睹。

  孩子迷恋网络家长到底该怎么办?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李进博士认为,网瘾的根源与错误的育儿模式密切相关,改变不当的亲子模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助于网瘾治疗。

  通过对省未成年人管教所内受押人员两年多的探查,李进认为,要么过分宠爱,要么疏离冷落,这两种家庭关系是把孩子推向网络,以致上瘾的根源。

  “前者很常见,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长辈几乎像宠物一样照看着他们,但爱得越多,期待就越高,当孩子无法达到大人定下的目标时,被抱怨、责骂的孩子只能在网络中寻找自信;而后者是由于各种原因,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很少,没有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容易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驱使孩子在网络世界取得认同和安慰。”

  李进表示,戒网瘾应采用家庭关系治疗与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某种程度上,家庭和网络是在‘争夺’孩子。孩子只有在家庭中感受到爱和温暖,找到自信和自我,才会远离网络。个体心理辅导则是使孩子有一个倾诉和分享交流的途径,减少内心的孤独感受和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困惑。”

  后面的话

  警惕“电子海洛因”制造“蝴蝶效应”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披露,截至2009年6月,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到1.75亿,目前这一人群在总体网民中占比51.8%,半年增幅5%。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光怪陆离,像其它事物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发布虚假新闻、虚假广告和暴力、色情、恐吓、凶杀等有害信息。少数人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些都搅乱了网络的纯净,影响了互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

  尤其,网络中的低俗内容,对心地不成熟的青少年影响甚大,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48.28%的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等内容的电邮或电子贺卡。年龄在16岁到25岁之间的网民中,42%的中国网民有时会感到自己网络成瘾。

  可以说,网络不健康的内容犹如“电子海洛因”,让青少年身心分散,影响其健康成长,有的甚至还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都说明网络并不仅仅是虚拟世界,它对社会带来的辐射力不可低估。

  与此同时,这种不良的文化极易产生“蝴蝶效应”,从而在文化识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群体中引起文化震荡。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积极作用,也应该充分重视网络文化带来的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蚀,引导他们对网络文化进行正确使用成当务之急。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教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