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教育讲坛第五期: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4日 16:58   新浪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国家图书馆联合,在新浪教育频道的支持下,每月第二周周六的下午组织公益性学术讲坛——“新民教育讲坛”,邀请关心教育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各界精英人士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大教育”视角,审视、探讨、建言当前和未来的中国教育。旨在通过这一公益性、开放性活动,致力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和社会各界参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平台。为中国教育的环境改善提供新的发展、观察及研究的思路和途径。

  以下是新民教育讲坛第五期“求解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局:教育体制和思想”,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朱清时院士的精彩演讲实录:

朱清时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朱清时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新民教育讲坛活动现场
新民教育讲坛活动现场

  朱清时:首先感谢21世纪教育研究院邀请我作为本期新民教育讲坛的主讲嘉宾。衷心感谢各位听众来参加今天的讲坛。我今天讲的主题是求解中国教育的症结,但是教育面太大了,我只讲教育其中的一个部分,就是创新人才培养。

  2008年9月我卸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一年多来,反思我做校长的经验,参与国内各种活动的经验,我想我现在比过去更清楚的看到因为中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上的一些误区,使得我们的教育面临很多问题,我就把我现在看到的,想到的告诉大家,作为抛砖引玉。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如果做一个民意调查,评选大家认为60年来最不满意的民意是哪些?我想教育可能会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现在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和反映一下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状况。

  首先,这60年来我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发展。比如,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民国时期,共38年,毕业的大学生总数是25万5千人,如果用38年来平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不到7千人。今天我们知道,2008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是5万多,世界第一,是民国时期大学生人数的7倍。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559万,是民国时期大学生的800倍左右,所以我们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了800倍甚至是近千倍了,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意味着受教育的人数是越来越多,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教育培养是按比例发展的话,培养出来的拔尖人才、大师也应该是越来越多。但现在的情况就很尴尬,如果按照民国时期的人数来说,我们现在国内要培养出的拔尖人才应该就是有几千个像李政道、杨振宁、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了。然而回顾这60年我们还没有一个人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这些顶级大师相比。

  2005年,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就跟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技发明创新来培养人才,没有独特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钱学森先生说了之后,温总理非常重视。2006年,温总理召集教育专家座谈,说去年看望钱学森先生的时候,他提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办,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老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总理说,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不是一般人才,我们现在培养的大学生都可以说是人才,是一般人才,钱老说的是大师级的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在增多,但如何培养出杰出人才是我非常焦虑的问题。温总理说这话说明,从最高层到老百姓,大家都明白,过去60年,我们很尴尬,规模变得这么大,大师却这么罕见。温总理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依据?我提供两点。

  一个是我们国家从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大家知道这是我们国家最高的奖,说白了就是授给科技界大师级的人,从2000年到现在有14个人得奖,其中11个是1951年之前毕业的,也就是说是民国时期培养的,另外有3个是1953年到1958年的大学毕业生,最年轻的王选当选时已经64岁了,最大的91岁了。现在每年公布大师的时候,大家看到是不是有点尴尬,看看年龄,看看他们的背景,不是说我们解放以后的这些人才没有时间变成大师,这些人都有足够时间,解放以后培养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古稀之年了,包括1977年、1978年天之骄子这一代,多数过了55、56岁了,也都开始要定论了,这些人现在看来还没有看出大师的迹象。所以这个状态对我们教育是很尴尬的。我们大家都知道,1949年以前,民国时期,社会动乱,内战,各派政治势力在进行斗争,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民国时期动乱,我们谁都不想要,但是为什么这种时候培养出这么多大师级人才,又为什么民国时期动乱结束,随后60年我们变成没有大师的时代了?

  这件事正好说明了教育的规律,就是在民国时期那样的动乱时期,对教育干预是最少,大学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走自身发展的路,找出最好的路---就像生态系统那样,没有人干预它,就能找出最好的路发展。而我们过去这60年来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在管理体制上没有理清,教育成了任意揉搓的面团,失去了生命力。现在一味扩大规模,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没有人考虑,这个教训必须总结,这样我们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今天讲的东西是抛砖引玉。

  讲第一点,就是管理体制。我们从过去60年中能够看清楚的教训有什么?刚才说民国时期是乱世,教育没有人干预,就像春秋战国时期一样,那时候教育和文化都发展得很好。但是并不是说只有乱世教育才能发展好,在社会安定时期也能发展好,关键看怎么管理。

  我举一个例子,英国牛津大学前几年有个故事,在英国苏格兰北部地区有一个边远的郡,有个学生,毕业考试的成绩,达到全A,这个郡类似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一样,经济不发达。有个女学生考全优,等于是高考状元,是多年来第一个有资格上牛津大学的,但是牛津大学规定还有三个教授组成的委员会面试,由他们来决定。这三个教授的工作独立,他们跟女学生谈话,发现她缺乏创新能力,中国话说就是读死书的,不录取。这个郡的地方官员都激动起来了,议员找教育大臣,教育大臣不管用,找到副首相,又找到布莱尔首相,然后跟牛津大学沟通,牛津大学说,我们招生不光看成绩,还有三个教授面试来决定,他们的结论任何人无权推翻。布莱尔很丢面子,他事后跟人聊天就说牛津大学太古板了,应该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改革,这种事情他就不理解,为什么不能收这个女生。牛津大学师生知道以后,很愤慨,学校立刻宣布取消了布莱尔荣誉博士的授予。这件事以英国政府不光彩的想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校事务这件事结束。

  我举这个故事就是让大家想想,这就是在社会安定时期一流大学要办好必须有的精神,就是不接受任何行政干预。我们国家任何大学,在招生上,首先凡是高考状元,所有大学都抢,千方百计的抢、挖,不谈创新能力,而且实际上只要考试成绩差不多,有关人士关照,基本上都录取。比较起来就知道在我们的体制中行政干预有多强,英国不是乱世,教育这样就能办好。

  中国也不是没有这种办学独立的时代,民国时期恰好就是中国高校办学最独立的时代,最著名的就是西南联大。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到湖南,后来又到昆明,改成西南联合大学,这个学校只办了7年,但是现在的中国还在受他的影响,我们看看现在的最高科学技术奖,有多少是西南联大毕业的?这个学校总共学生2千人左右,许多学生都有学术成就,其中杨振宁、李政道得了诺贝尔奖,华罗庚这些人没有得诺贝尔奖,但是他是这60年来没有人能够超越的,他是世界上最认可的中国近现代数学大师。我们就举院士来说,西南联大的学生、老师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有137人,十二分之一的人都当了院士了,这就是后代人对他学生的认可。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世界一流,或者说已经世界一流的大学。西南联大对中国社会这么大的影响,他的学生90多岁还获得最高科技奖,所以我们现在都很怀念它。但是西南联大恰好就是最坚持独立办学,杜绝行政干预的学校。

  西南联大有一个著名的故事,1942年,当时的教育部长是陈立夫,很强势的一个人;他是知识分子,他要管教育,他就训令,要西南联大务必遵守教育部特定应试课程,使用统一全国院校教材,统一考试,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的规定,教育部毫无疑问管的很细的。那时候陈立夫想管起这个来,西南联大开会之后觉得不行,不管你有什么道理,这种做法就不对,教育部不能这样训令我们,这样训令,我们就变成了教育部的一个科了,权和学应该分开来。西南联大坚决不按照陈立夫说的做,他也没办法,所以才能独立办学,成了世界一流的大学,或者说最接近世界一流的大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人才培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