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亚洲创新中心主任:如何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8日 19:39   新浪教育

  这是我在2005年山东潍坊做的一次500多位教师的培训,我用刚才的模式来进行教师培训,当时这个教师培训很有意思,一开始进去的时候,到了8点半所有的大门都关闭了,而且是锁起来的,我很吃惊,说为什么要把老师锁在这里,他们说培训都是这样的,要不然他们跑走,我说建议你们把门打开,这个培训一个星期,假如最后一天他们都跑走的话,你们一分钟都不要付给我,最后他们把门打开了,比较幸运的是到最后一天还是没有一个人走,所以我很幸运。我们用了这样培训的模式来进行培训。

  我请你们看一下,我把山东很多的教改中间存在的问题带到美国来以后进行问题化,然后我将国外和国内的教育家将这些问题进行视觉性的凭证,完了以后再带入老师中间去进行培训,是这么一个模式。他们是在做小组工作吗,老师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教改的时候一直说要小组活动,你认为他们在做吗?大家可以看到的是大家在小组里做着,但是是各干各的,这个情况在教改中非常普遍,不光是山东的现象,还有北京、河南的情况都放在一起。我们把各式各样的问题、教改中的问题给抓出来,我还有更多的问题,所以1、2分钟我一星期的培训一个个主题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我希望老师回去以后找到一些回去还可以用的东西,否则我培训就很失职了。

  根据这个问题我叫了心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还有教师、校长,这些不同的人对我刚才给你们看的案例进行多视角的评估,看一下他们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怎么解释,利用这样培训的方法使得老师的思想很活,他再把外面人的方法跟自己的方法进行对比,这样就有了很有创新的感觉。

    如何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我现在还做一个东西,就是重新界定问题的能力。怎么样怀疑自己的价值观,你对自己不怀疑的话就没有创新,没有危机感就不会创新,所以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就是怎么样去怀疑自己的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做了一个研究,这也是我学生的毕业论文,我们做的是模拟学生的价值观,我让学生设计一个学生,这是一个中外研究的项目。上海的学生和美国的学生各自设计自己的学生,我告诉他们设计你理想中的学生,用一个模拟的方式来做。做出来之后老师很快地发现我这个班上百分之多少的人认为一个理想中的学生是怎么样的,还有理想中的学生问的问题来看,33%的人认为理想的学生不要捣蛋,22%的人认为理想的学生要提出问题。最有意思的发现是老师和学生的价值观严重地不匹配,比如说我在美国学校研究20%的学生认为理想中的学生中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其他80%的人都不谈学习的事,他们谈的是理想中的学生不要被校长抓住你就是好学生。老师百分之百都认为学习很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觉得给学校带来再好的教学方法有作用吗,可能很难产生作用,因为我跟你想的都不一样。我做教授这个过程当中跟有的学生说你要这样做、那样做,有的人说这些方法都很好,但是我的志向不是做研究的。我说你干吗到这里来念博士呢,他说想拿一个绿卡赶快走,我说你别在这里跟我念,你到别地念好了,你要尽快地发现你跟学生价值观的不匹配,尽快地调整,调整到不可以再调整的时候各自走开,当然,最好调整到各自都可以接受对方,并进行互补。

  我最近学生做论文,说怎么样利用清理价值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另外在他们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大家知道博物馆的资源丰富,可是效果极差,学生到那儿以后就是按箭头,所以学习到的东西很少很少,所以希望在这里可以提高博物馆的学习效果。这个问题就是发展价值观的问题。

  刚才讲批判思维能力。这个批判思维能力不是说坐在那里就批判出来了,你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发展批判行为。比如说利用计算机来做一个网上商品目录的形式。我给你看这几个目录,我们做科学实验,给他们各式各样的工具,我给你3块钱,你可以来挑,你想解决哪一个问题就挑什么工具,工具多种多样了以后他就需要批判性地思维,最终使用哪一个工具,而不是挑一个就完了。接着再做一个实验,我给你一只狗,让你看一下这个狗是怎么样的,这样你意识到的东西很有限,我利用的是对比案例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如果多给你几条狗的话你就会看到更多的特性。我现在再给你更多的狗,说从这里给我挑出上面的狗你能挑出来吗,这个也是利用对比的案例来鼓励人的批判性。

  利用对比案例来进行交互营养,我的学生做了一个论文,他现在就在这里,你们以后有兴趣可以跟他交流,这个论文就是中西跨文化交流到底跟创新有什么关系。我们怎么做的呢,实际上让中美大学生在网上进行讨论,这不是很正常吗,大家都在讨论,完了以后再比较各式各样讨论的情况,一组是跨文化讨论,一种是同等化的讨论。完了以后我们比较这两组到底对创新式的思维有什么样的影响,同时还加了一个东西,在不同文化的两组当中又加了一个,也就是说在他们交流过程当中有没有交流更深一层的,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理想、生活观,我们叫个人背景知识,假如有了个人背景知识,在跨文化、同文化的交流对创新有着很不同的影响。你看一下他的发现,虽然不是把人放在一起让他交互地创造性地发展出来,而我们发现的是跨文化虽然比创新思维更有利,创新思维是用一系列的方法来衡量,衡量之后发现假如你把个人背景知识放进去的话,跨文化的交流会更有创新性,比没有把个人背景知识放进去要差得多。跨文化交流的好处不是无条件发生的,创造力也不是在真空中就发生的,而是要有支持,他的论文就是一定要有某一种特殊的个人背景知识交流之后你的跨文化才有创造力,否则没有创造力。这个论文很有意思,特别在今天我们做了很多交友、网上交友,甚至做了网上谈恋爱等等。

  下面我们说到坚持不懈的问题。比如冒险精神很重要,还有模糊的事情。计算机游戏是我们痛恨的事情。但是他给创新提供了机会。使你一时半会找不到答案,所以需要你有一定的冒险精神。电脑游戏带来巨大的营业额,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还有涉及的人非常广。现在男男女女的比例分布在游戏网络里分布非常均匀,在这样的情况恰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技术把人们更好地连接在一起,比如说EMAIL等等,但是游戏把你联系起来更厉害,250万的人在这里,我们对游戏进行了研究,跟踪了他们,并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人都认为他们在游戏当中社区里的朋友比真实世界里的朋友还更好。假如他认为外界的朋友比里面的人更好,那我们怎么办呢,而且为什么这么多人整天要上网吧去,我们怎么争夺这块市场呢,我们不可能把学校变成游戏的场地,但是怎么样把学校变成比较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很重要的。在整个游戏、电脑的发展过程当中,对人的大脑、各方面有着极大的刺激。而且美国的脑科学也证明了多文化、多视觉,而且在多刺激的信息下人的大脑、创新力实际上具备了非常非常好的条件。我在想到底我们教育工作者究竟怎么样利用这个技术呢,一个是激发学习的兴趣来支持他学习的过程。现在比较重要的一块就是家庭作业这一块,非常重要,怎么样利用家庭作业来把蓝色这一块利用起来。就是正规和非正规学习场地等等。我们现在还利用了一个抢答机来学数学,还有学科学,还可以学其他的学科,这个也变成了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我们在学校里也在做这些实验。再一个是模拟机器人,我们利用这个来帮助学生学习。

  现在Google,网络技术也给老师提供了可以问很具体的问题。有一个老师问:我有一个学生他在班上自己做作业的时候做得很好,可是放到小组里他就完蛋了,他说你们能够提供好的办法我给你5块钱,他只给5块钱,可是你不知道有多少人提供非常好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你是没办法看到多视角的评估,老师也可以利用这方面来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校长也可以利用这个来评估老师解决问题教案的质量怎么样,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现在还给学生开什么课程呢,就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创造力,而且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样的情况下你的创造力才可以发展,而且要教会他们合作的精神,还有一个是自我展示、自我评价的过程。把这些课开到高中去,这对我们的受益匪浅。

  我刚才谈了一个问题,就是要有创造力的话,必须要有时间,允许有反思的时间,不要整天都是快快快、做做做,这样是比较难办的。我不想让你们认为技术什么都好,技术给我们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高速社会,这让我们运转太快了,没有机会停下来思考。我到网上看了一下,有的人快速学习,几分钟内就学会了3千个单词,这个固然是好事,可是我一定要有机会来让学生有慢下来的机会,既有学得快的机会,也有慢下来的机会,否则你学的东西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个社会现在很有意思,你希望他慢下来,又希望他快起来。英特网公司说我的产品假如不更新就完蛋了,所以这对创新的要求非常非常地高。

  最后我的总结是这样的,到底技术可以提高创新力吗,我觉得机会非常多,因为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他给学生提供很多借鉴的价值观,如果明天有机会的话我想给大家展示一下校长培训课程,希望你们能够给我们提些意见,也是根据这种创新的理念来做出整个培训的课程。希望你们给我们提提意见,也希望有机会跟我们一起探索。计算机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和反馈,对发展、对创新力有着很大很大的提高。再一个是巨大的社交机会,原来是邻居、楼与楼里的玩一玩,只是这样是达不到的,现在2500万的人可以在一起玩游戏。

  发展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同时你要知道一下你做这件事以后给你带来的后果你一定要接受得了,而不要说我要培养一批创新人的,但是他们变成了创新的人以后我承受不了他们。技术为发展创新提供了非常大的机会,而对我们来讲不是几个课件就可以做的,我们在这个技术上需要有更大的创新,但是有一点,不管我们做什么,没有领导的支持、没有行政力量的支持,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在我结束的时候我想跟你们说:校长先生,你们是我们能够实现创新的上帝。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