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兖州一中教务主任:创新课堂模式培育现代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8日 23:40   新浪教育

  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安博教育集团、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09首届安博教育高端论坛”11月7日-8日在江苏安博(昆山)服务外包产业园隆重举行。本届论坛有来自国内外数十位教育、经济、科技领域的高端人士到会演讲,国内近500所重点中学的校长和高校负责人参会。以下实录为第一分论坛:对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性研究—“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嘉宾发言实录:

  发言嘉宾: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教务主任 曹民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长: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首届安博教育高端论坛,就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同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创新课堂模式,培育现代人才》。

  一、探索育人新模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辉煌、庄重、典雅的祖国60华诞向世人充分展现了伟大祖国成立6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伟大祖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坚实迈进。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另一方面,也是根本的,是由于目前的教育发展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目前的育人模式还不能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紧迫需要。

  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把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年过去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仍然成效甚微!很多高学历毕业生,却不具备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也不能在工作手段改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创造出较有价值的创意和成果。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历史时刻!

  进一步反思,为什么十年来,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收效甚微?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传统“时间+汗水”的教学模式、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模式、传统“苦拼高考” 的发展路径,打着发展学生、培养人才的旗号,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注入式的教学手段扼杀了青少年的想象力;(二)、线性化的教育情景限制了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三)、教师主占课堂使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四)、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扭曲了学生的成才观、发展观,使学生过早失去了五彩斑斓的生活实践和自主探索、钻研的兴趣。

  很明显,在培养现代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前,今天的教育已经不能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要考试成绩,而要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的科学、人文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的细微之处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必须要像温总理号召的那样,“牢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育人模式、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每一位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遵循新的使命和召唤,执著探索现代育人新模式

  课堂模式是教育理念和教学理想的实践载体,要进行育人模式的变革必须从课堂做起,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途径和方法,才能真正符合培育具有良好创新品质的现代人才的需要。

  早在2004年,国家实行新课程改革伊始,兖州一中就明显意识到新课程改革的走向是建立以“学生主动发展、师生互动、逐步生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传统“一言堂”式课堂因其局限与狭隘,明显不能有效承载“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基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基于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把握,学校从04年开始,践行“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的课改理念,紧扣关注学生、师生互动这两大主题,从“高效学习率”和“精力流失率”调查入手,从改变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入手,逐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最终探索形成具有兖州一中特色的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逐步生成”为标志的“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使得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发展。

  三、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模式介绍

  “循环大课堂”模式的核心价值就是形成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的“磁场”,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想象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在具体操作流程中,“循环大课堂”模式可以介绍为“三步六段”“35+10”:

  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六段: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检测、课堂小结

  课前:教师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和充满兴趣的学习前置”为目标,以学生自主、主动、高效预习为出发点,对教材进行“翻译”和“二度创作”,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学生则利用“导学案”进行高效、自主预习。师生共同为实现“两个前置”构建课前的探究文化。

  课中:按六段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进行组织、控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和质疑文化。

  课后:课后,教师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则通过完成堂堂清任务,落实全部学习目标,师生共同构建课后的反思文化!

  循环:“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循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标志是“一课分两段,三步为一课”,该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成“35+10”两段,前段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解决上节课内容,后段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下课前的10分钟为每节课的起点。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课下直至第二天的课堂,与下节课的前段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如图示)。在每节课的第35分钟时,老师斩钉截铁地结束本课的教学,收起用“双色笔”完成的导学案,并拿出新导学案,然后师生共同做好4件事情:明确目标、指示方法、点破难点、共同预习。下课后,学生带着目标、带着方法、带着成功展示的冲动和欲望离开教室。正是这种在团队下所产生心理需求所激发出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在课下高效预习,经过课下预习学生均可达到“!”“。”“?”三种状态,为师生互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循环,不仅解决了学习前置和师生互动的前提问题,更重要的是,循环把学生的两种学习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的飞跃,为培养学习型人才提供了课堂支撑。

  四、“循环大课堂”模式的实践效果和深远意义

  (一)、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自主又自律的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内驱力。

  学校坚持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循环大课堂” 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师生“角色”的转变,师、生都需脱掉“戏服”除去“油彩”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以生命对生命,用真诚换真诚,这是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态课堂的最基本底色。学生由传统的“听”者变成教学过程的深度参与者,从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预习阶段经过老师点火预热,学生课下自我加热和同伴加热,实现学习前置,培养了自学能力;上课有备而来,通过展示、点拨、纠错、开放将学习过程变成生命的碰撞、知识的狂欢,实现了高效学习、合作共赢;课后通过“堂堂清”达标,在实现知识落实的同时,培养了纠错、反思的良好习惯。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过程、成长的快乐,获得饱满的自信和强大的内驱力!

  “循环大课堂”模式的另外一个显著标志就是“激励性评价”,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滴表现都要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即使学生出现错误,也能保证他们有执著的探究精神和强烈的展示欲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