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观点: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是师资失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9日 10:20   青海日报

  有人说,教育的不平衡是社会的最大不公平。此言虽有失偏颇,但从一定程度上道出人们对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强烈期盼,因为当下人们期望教育可以实现社会各界层之间垂直流动,希冀教育可以根本地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生。试想如果教育资源发展均衡了,社会公平、文明就可能发生质的飞跃。

  当下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表现除了区域差距、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差别、教学设施的差异之外,还有师资队伍的不平衡,而这种软件的失衡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教学效果。换而言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硬件备置相对滞后的农村偏远地区,如果拥有优质的师资,在很大程度上能维系公众享受平等教育的权益。从这个角度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瓶颈是师资失衡,也正是基于落后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孩子成长才事倍功半,"应试教育"才一路高歌;也正是基于“择名师、选良师”,“择校风”才应运而生。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 

  如何突围师资失衡的困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纵观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笔者以为机制的“突围”首先是待遇、财政、政策的“突破”:

  一是确保教师待遇均衡发展。当前教师的补贴、福利等待遇与学校星级水平、地方经济、地域脱钩,甚至可以让西部教师的收入超过东部,郊区的胜过城区的,让一流教师转身农村、经济落后地区,让大量的优质师资抵冲相对滞后的硬件,这势必有助于名师就会淡出名校,有利于城乡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殷鉴之例就是日本,在公立学校,日本教师都享受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待遇,教师实行定期流动,一般说来在6年内都会流动一次,这对均衡校间发展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偏僻经济薄弱的地区,作用更为显著。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就此提出,政府应该花大力气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使区域教育趋于均衡发展,这对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顺利开展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此言关键,以笔者之见,针对国情,当下政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最可为举措就是不仅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而且要用高薪激励优质师资飞到农村偏远地区施教,以此最大限度维系教育资源平衡。 

  二是各级财政支撑。名师流动必须有雄厚的物质保障,尽管近些年经济高速增长,但对教育投入一直徘徊于GDP的2.84%左右,这个数字比有些非洲国家对教育投入还低。再穷不能穷教育,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达成共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有希望。一旦大量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投入社会,其回报率是巨大,这势必大大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在笔者看来,作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教师工资就应当由国家或省财政统一发放,不应存在五花八门的区域性工资。

  三是政策调控。政府要利用手中的政策杠杆,均衡调节中考招生名额分配,利用绩效工资推进的契机,均衡优质师资。上海市教委的措施可以借鉴,从2009起,上海市一方面继续实行中招“名额分配”等措施,另一方面实行优秀教师“走校制”。

  古语云:不患贫,而患不均。此语道出了每个社会人公平地享受社会公共资源的心理渴求,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共资源被平等分享一个重要指标。如何“破冰”,均衡师资不失是一个好的“突破口”。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