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议转变“学而优则仕”倾向
本报特派记者夏俊 张骏
今日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钱学森般的大科学家?科技教育界委员在小组讨论时,一位委员随口一句话,却引发了热议。“今天上午,31组以全组委员名义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提案——取消科研教育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我觉得非常好,虽然我是29组的委员,但我也要附议。”秦大河委员在所在小组讨论时说。
参与31组讨论的金东寒委员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小组集中讨论了目前在科研教育系统普遍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现象。讨论时一些委员介绍,目前科研管理行政化严重,科研工作的评价和考核急功近利。科研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从事科学研究,科研项目往往依靠研究生去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科研队伍中名利之风逐渐取代科学精神。许多人把学术与科研当作升官的阶梯,频频出现数十个教授竞争一个处长岗位的怪象。
来自九三学社的材料显示,不仅“学而优则仕”,更可以“仕而优则学”。在今年两院新增选择的院士名单中,中科院新增的35名院士,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管理人员,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85%以上是现任官员,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都是带“长”的人物。
“去行政化”,这一话题同样在教育界委员中引起了共鸣。不过,学校去行政化,在唐子来委员眼中,并不仅仅是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这一层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教授立校治校还是行政人员治校的问题。“大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自己不是行政管理的专家,主动要求当副职。事实上,学校好否,主要看有无名教授大学者,能否培养出大人物。试想,如果我们非让陈景润当校长或系主任的话,他未必能管好,但他却是一名名扬海内外的数学家。”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改变科研管理行政化倾向。为此,九三学社中央在其提案中建议,逐步转变科技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倾向,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确立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按照科研的规律管理科研,使科研人员不必为琐碎的事务性工作而且耽误科研时间。出台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对不同类型科技人才采取分类评价和管理,逐步形成改变过去“一刀切”和过分追求数量指标而忽视科技人员实际能力和贡献的评价方式。同时,建立支持优秀科研人员终身做科研的保障体系。转变“学而优则仕”倾向,根据不同类型人才成长规律,抓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 (本报北京3月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