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教育讲坛第十期:中国需要“个性”教育(3)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8日 14:14   新浪教育
主讲嘉宾现场激情演讲
主讲嘉宾现场激情演讲

  最后看社会危机,男孩子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在公读学校里、未成年人管教所中,男孩的数量远远多于女孩。我到北京的未成年人管教所去过多次,我记得好多年前,第一次去吓我一跳,我一进他们的房间,所有的小伙子都从床上跳下来,报告领导,报告政府,你好你好,跑步排山倒海似的,一排一排的,精力旺盛,身体强壮,这里绝大多数都是男孩,看了以后真的很震撼。

  大家要分析一下,为什么男孩的危机比较大?。首先从生理上找到原因,男孩之所以成为男孩这种特点有三个特别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就是他的荷尔蒙睾丸素分泌,青春期的男孩子的分泌量比女孩多15倍。荷尔蒙睾丸素的分泌阻碍了大脑两个半球的联系,而人类主要的语言功能在脑的左半球,女孩子能力为什么强,因为青春期的女孩子两个脑半球可以均衡而畅通的联系。所以说青春期的男孩语言能力差。青春期的男孩爱冒险,爱竞争,爱挑战,爱争吵,这就是他的荷尔蒙睾丸素在起作用。

  第二,血清素,什么是血清素?它能使情绪稳定,帮助控制冲动的生理因素,这么好的东西,恰恰是女孩远远比男孩多。男孩好冲动,控制力差,这就是他的特点。你看班里面,同学当中要发生什么危险的事了,绝大多数的报告大人的都是女孩,女孩容易当告密者,女孩比较理性,这个太明显了,这个不行,赶快报告老师,女孩比较善于控制,男孩是不管不顾的。这就形成了男孩、女孩各有优势,什么优势呢?男孩的视觉空间能力,数学能力很强,女孩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力和敏感性强于男孩。所以形成了男孩、女孩不同的学习方式,非常鲜明。男孩上网干啥,毫无疑问是打游戏,女孩子上网干啥,则以聊天为主。

  我到中关村三小,问学生喜欢什么课,男孩喜欢体育,女孩喜欢音乐。女孩非常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语言、沟通、聊天、阅读。男孩喜欢运动、实践操作、使用计算机、参与体验。很麻烦的是,现在的课程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是以语言交流为主,占了绝大多数。女孩还能听进去,能听得懂,男孩听了一会就听不进去了,就坐不住了。这是他的特点,不是缺点。但是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把这个看作是有问题的,你不好好听课,就是差生。

  我们看看这个照片,小胖子,在家里简直受不了了,男孩典型的形象。拿着笔,手指神经也不发达,也不理解,只能熬着。越不运动的孩子,学习越差。有一个妈妈很聪明,放学领着孩子,先不回家,先玩一个多小时,然后再回家,这个妈妈高明,非常高明。玩一个多小时以后,孩子已经把能量释放很多了,满足了运动的需求,回家再写作业或者干别的就能够专心了。现在我们很多的家庭特别可怕,白天没有时间运动,回家也是赶快写作业,写完了作业,还要加作业,孩子一晚上都在磨作业,没有时间玩,这样的孩子特别容易出麻烦。男孩每天至少需要4次以上的课外运动,现在却连一次都不能保证。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追求的校园文化是以静为核心的,安静、轻声、慢走,不要跑,不要跳,这能行吗?所以我们完全是违反儿童天性的,这样下去孩子要出问题了。

  另外一个男孩的危机也是父亲的危机,为什么?父教缺失是男孩危机的重大原因。因为父亲是男孩的第一个男性榜样,是不可替代的榜样,父亲非常重要。但是现在什么结果呢?大家看,我连续主持了4年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当被问到遇到烦恼的时候跟谁说,四个国家一样,都把同性的同伴放在第一位。日本、韩国、美国的高中生把母亲放在第二位,中国的高中生里,女同学把异性同学放第二位,母亲放第三位。日本、韩国、美国的高中生把父亲放在第五位,但中国的父亲前五位榜上无名,还排在网友之后。在中国,父亲的可信任度、影响力不如网友:网友19.4%,父亲是15.8%,差这么多。父教能不缺失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有人说父教缺失有那么严重吗?大家都知道象是很温顺的动物,一般不攻击别人,大家看看这个图片,最近南非国家公园的人发现,南非的小象变得非常的暴躁,攻击性非常强,追上白犀牛,就撞倒用脚踩死,以前没这个现象。他们就赶快找专家研究,发现是由于非洲大象繁殖的太快,就杀掉了一些公象,而公象有照顾和管教小象的作用,把大的杀了之后,小的就变得暴躁不安,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再看看这个,北京海淀区的蓝极速网吧,2002年6月16日发生火灾,2名纵火者都不到15岁。怎么回事呢?他们两个人去网吧玩,钱不太够,网吧的服务员笑话他们,他们特别生气,就把自己剩的钱凑在一块,买了汽油,晚上来烧网吧,结果晚上不知道是风向还是什么原因,火一着里面人出不来了,里面烧死25个年轻人,大部分是大学生,很惨的,后来这个案子破了以后,公安局就审讯,你们要干吗?孩子们就说我们就是要烧死他们。这个和南非象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两个孩子都是父母离异的,爸爸不管,妈妈也不管,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年纪大也管不了,学校也不知道他们在哪儿。

  美国有的数据很惊人,70%的少年犯出在单亲家庭,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都来自无父家庭,90%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父亲在帮助控制情感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有这个感受,一回家爸爸在家里,小心点,今天可得好好表现表现。爸爸不严自威,爸爸代表着一种规则、威严。但是爸爸对于孩子不可怕,怎么解释父亲的作用呢?大家想想,在婴儿4、5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父亲和母亲是不同的。妈妈抱孩子是怎么抱?抱的很紧,孩子感到很温暖,很安全。爸爸抱孩子都不会这么抱,爸爸抱得都比较松,但是有劲,或者放肩膀上,或者举起来。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感觉,爸爸一抱就兴奋,就往上蹿,知道玩的时间到了,有劲的人来了,可以自由蹿来蹿去。走到街上看,任何一个国家都一样,妈妈带着孩子,活动的半径很小,活动的力度也很小,做游戏,讲故事,坐在那儿玩土,爸爸带着孩子,就撒的比较远,你跑了,爸爸要追,马上就追上了。爸爸带大的孩子胆子大,独立性强,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第一发展亲密性,妈妈有天然的功能,妈妈喂奶、抱着,喂奶的时候和他对视都很起作用的,很温暖的。有的小孩妈妈不在家的时候都急得不行,这时如果抱着妈妈的衣服,妈妈的枕头就会缓解许多。爸爸的作用呢?这是人的另一个发展方向——独立性,爸爸有天然的这方面的功能。爸爸从养育的方式带来了独立、勇敢,要有责任。所以说爸爸妈妈的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

  现在父教缺失的现象太突出了。我在北京一个学校讲完课,打出租车,北京的司机都特爱聊天,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我是搞儿童教育的,司机说老爷们还管儿童教育。我说你不管孩子教育吗?他说我不管,我就管挣钱,教育是他妈的事。北京的的哥,就是父教缺失的形象代言人。现在网络上有一个段子很逗,一个人写了一个歌叫妈妈之歌,风靡网络,3分钟的时间妈妈就说了800个字,给孩子叮嘱这个,叮嘱那个,妈妈话特别多,特别爱关心孩子。后来这个歌流行之后,爸爸有意见了,说怎么光写妈妈,不写爸爸?那个作者是女的,也是一位妈妈,因此很理解,很快就写了爸爸之歌,就一句话——好的,问你妈。孩子什么事,好的,问你妈。他也不知道,也不管。关于父教的问题,世界上要数瑞典做的最好,瑞典1995年颁布了一个法律叫《父亲法》,法律规定孩子出生第一个月内,父亲要带薪休假一个月。在孩子12岁以前,每年父亲都要带薪休假,陪伴孩子,这个法律我们中国应该借鉴,北京不是首善之市嘛,希望北京可以借鉴,这件事情非常需要。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教育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