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川大毕业论文改革试点第一年遭遇现实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6日 15:06   成都商报

  川大毕业论文改革从备受争议到达成共识,再到一致叫好,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从校方最新收集的数据来看,90%以上的同学仍然选择了传统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考核办法,不少曾经强烈呼吁论文改革的同学如今临阵倒戈,毅然决然地向“熟门熟路”的毕业论文“缴枪投降”。

  一场学生举双手支持、校方积极推动、社会一片叫好的改革,缘何在执行中“掉了链子”?

  事件背景

  “论文太水”引发改革

  本科生写毕业论文是饱受诟病的一项大学评价制度。去年10月,四川大学首先在文学与新闻学院试点改革,拟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取代单一的毕业论文。

  据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张小元介绍,改革的动因之一是目前本科毕业论文“太水”,本科生在相关领域很难有深刻的理解,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只好大量复制、粘贴,导致“人神共愤”的尴尬。而对于新闻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说,论文的意义确实不大。

  为了保证改革的民主性,随后,四川大学在校内启动了大规模学生调查。试点的文新学院的学生们还每人收到了一份调查问卷。

  从调查结果来看,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考核办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同。“学新闻的,本来就要实习,用在媒体的发稿量来考核毕业才合理。”等等类似建议也在讨论中提了出来。

  11月底,草拟的考核办法浮出水面,2010届毕业生开始启用新方式,除了毕业论文,毕业生们还可选择“媒介状况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新闻媒体上发表重大独家、头条”等毕业考核方式。学校要求毕业生们自行申报,选择毕业模式。

  尴尬现状

  新闻系42名毕业生仅4人尝鲜

  但自行选择的结果却让校方“大跌眼镜”。全院新闻、广告、广电、编辑出版等4个方向的200多名学生,90%都选择了毕业论文。以新闻系为例,全系2010届毕业生有42人,但选择新模式的仅4人。大多数同学都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写毕业论文。

  这样的结果显然让老师们难以接受,原本还曾打算在今年5月搞一个“毕业展”,展示学生们新兴的毕业方案。4个人如何撑起这场展览?而且最初分配好的考核小组也必须重新分配,审查毕业论文的老师显然还要增加很多。

  学生观点

  害怕媒体报道 今年不是尝鲜的好时机

  守旧派:写论文最不费事!

  看似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为何没获得学生的青睐?

  大四学生小吴(化名)对这样的结果抿嘴一笑:“我倒是想选新模式,只是不敢。”小吴说,由于今年是学校实行论文改革试验的第一年,肯定很受媒体关注,“校方大概也是怕受外界质疑吧”,所以不管是考核标准还是实施过程都必定很严格。就拿媒体发稿量这个指标来说吧,必须得是第一署名的重大独家或引起很大社会反响的稿件才算数,“你说咱一个实习生,哪有那本事?”

  还有同学临阵倒戈的原因是“害怕媒体报道”。“今年选择新模式显然不是个好时机。”“谁选了新模式,必定会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大家都会关注你写了些什么,够不够标准。”“这可是鸡蛋里挑骨头的事,我可不愿当那只鸡蛋。”昨天下午,几位同学七嘴八舌地向记者抱怨。

  和他们的“理性分析”相比,更多同学的想法更直接。“不管怎么改,我只要能顺利毕业就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生告诉记者,对比几种考核模式,毕业论文还是最简单、最容易完成的一项。由于论文的模式是既定的,只要找好一个切入点,搭好框架就没问题了。况且大家对写论文基本都“熟门熟路”了,没必要太折腾。

  另一名同学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写论文最多花两周,效率高点4天就能完成,而在媒体发稿则是实打实的,一个学生要酝酿出一篇有影响力的稿件,少说也得花半年时间吧。”

  尝鲜者:平时就是“牛人”

  4位“尝鲜者”又是谁?他们为什么敢于这样做?据系主任张小元介绍,4人中,1人选择了写调查报告,另3人全部选择了媒体发稿的考核模式。

  记者从新闻系的同学处打听到,这4个敢于“吃螃蟹”的同学还都是班里的“牛人”。选择写调查报告的同学写的是某一家电视台的收视率分析及其应对策略。该同学在该电视台“卧底”多月,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数据后才写成的调查报告。

  而选择媒体发稿的3人,1人在电视台实习了大半年,2人在报社实习了很长时间,而且其中一位早前就经常向各大媒体、杂志投稿,并时有佳作。

  校方回应

  改革的引导效应需一定时间才能显现

  对于改革遭遇的尴尬,张小元认为是短期效应,“明年肯定能改观”。他表示,从现在的大三学生的情况来看,明年选择新模式的毕业生将达到50%。一方面是因为新模式的考核方式对就业有好处;另一方面,改革的引导效应也要通过一定时间才能显现。

  张小元表示,学校启动本科论文改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应用类学科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设置环节,学校也在往实践方面倾斜,比如加大新闻采写、评论的课时量,加大和业界的对接等等,这些效应也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记者:汪玲)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