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别让富二代成为他们单一的身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6日 11:14   新文化报

  3月27日,本报独家刊发李雷(化名)的大学账单,一时成为各方舆论焦点。4月5日,本报记者赴珠海市,实地踏访当地高校“富二代”在校生活(见本报今日12版报道)。

  其实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普通的大学生也没什么区别,只是因为物质基础雄厚把这些爱好放大了几十上百倍,这才让我们看得有点目瞪口呆。当然,被放大的爱好也包括了某些恶习,比如赌博,这是违法行为,不在我们所认可的自由之中。

  我能够想见报道见报后读者一定会有批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据某大学大三某班班长介绍,学校曾组织对云南旱灾区进行捐款,36名学生共捐款1010元,平均每人捐28.05元。让人遗憾的不是捐款的数额,而是他们对捐款的态度,他们对捐款的言论让我们看到的是明显的敷衍态度,而没有我们希望看到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行为还是以群体面目出现。当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富二代”和奢侈、冷漠、自私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上述的行为就只能是在仇富的天平上继续添砖加瓦。

  这几年,“仇富”这个词汇一再被我们提及,茅于轼、厉以宁等经济学家都大声疾呼不要滋生仇富情绪,他们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这个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裕阶层和普通阶层之间的鸿沟也越来越深,当人们只看到效率优先,却看不到明显的兼顾公平时,仇富情绪的滋生就在所难免了。

  而接下去,人们就会用舆论的不公平来发泄自己的仇富情绪,而当语言上升为行动的时候,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威胁。学者阿马蒂亚·森在其著作《身份与暴力》中谈到:单一的身份认同本身是狭隘的、危险的幻象,还特别容易遭致粗暴的操纵。的确如此,比如在文革时,当你的身份只是单一的“黑五类”时,你就成了无差别的斗争对象。而当“富人”成了富人单一的身份时,成见就随之而来。那么如何填埋贫富之间的这道鸿沟?一方面当然是国家要通过法律来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缩小贫富之间不合理的差距,而另一方面就需要富人主动向社会展示其“富人”之外的其他身份。也许是企业家,也许是教育家,而更容易胜任的就是慈善家,这些身份代表着奉献爱心、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当这些身份走上前台,令人头疼的富人身份才可能隐退。

  其实相比于法治的建设,道德的建设更不容易,而对于那些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富二代”这个身份的孩子们来说,其实比他们的父辈更有机会摆脱这个身份,因为还有教育。最近有不少城市为“富二代”们开办了培训班,那么我希望这些班级在教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同时,也别忘了教授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就像薛涌的作品《一岁就上常青藤》开篇的那句话:“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赚多少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有关紧要的,是你如何养育孩子。”

  本报评论员 牛角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